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南昌新闻 » 正文

南昌报道:关爱多一点 守好养老钱(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14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12590

  本报记者 陈 璋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成为市场新的热点。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和诈骗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老年人认知能力较差等特点,设置花样繁多的消费陷阱骗取老年人钱财,给社会造成不可忽略的恶劣影响。

  保健品乱象、手机卡隐形收费、虚假中奖信息……面对这些消费陷阱,老年人及其家属如何识别和防范?近日,记者通过大量案例采访,并联合相关部门发出消费提醒,希望能帮助更多老年人健康合理消费。

南昌市青山湖区京东镇京泽社区向老年人宣传防范金融诈骗知识。本报记者陈 璋摄

5月7日,南昌市阳明路上的一家营养保健连锁服务中心内聚集了数十名老人。本报记者陈 璋摄

  无序购买保健品 多点关爱防套路

  “我家老人这些年买了许多保健品,堆满了房间,根本吃不了。”“我家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但是在买保健品方面特别大方,怎么劝说都没用。”……连日来,记者在南昌市走访了解老年消费陷阱时,不少人都提到了保健品市场乱象。

  家住东湖区的李女士就对母亲长期大量购买保健品头疼不已。“我母亲现在80多岁。大约10年前开始,一些保健品销售人员就经常上门推销,时常嘘寒问暖,免费赠送许多日用品,甚至组织去周边旅游,特别热情。”李女士说。

  其中一款名为厚德蜂胶的保健品就是李女士母亲购买的主要产品之一。“他们经常组织老人去公司免费测血糖、介绍产品、送鸡蛋等,很多老人就在这种氛围下掏钱购买,一盒数百元。年轻人去他们公司,工作人员根本不让进门。”李女士说。

  此外,李女士还出示了一张2019年12月23日的“惠正商贸行订货单”,付款金额高达2.18万元。“这家店主要是卖一款产自江苏的‘光氧能量系统垫’,号称有保健作用。母亲被销售人员带到店里买的,父亲使用后感觉就是一床普通的电热毯。”李女士无奈地说。

  为了解情况,5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阳明路上销售厚德蜂胶的一家营养保健连锁服务中心,只见一间大房间内聚集了数十名老人。“这些都是我们的会员,正在免费测血糖。”工作人员马某介绍。

  马某向记者介绍了公司主要产品,并强调“这些产品不是治病,主要帮助提高免疫力。”随后,当听到记者说有人反映厚德蜂胶以各种手段夸大效果营销时,马某情绪激动地表示,“我很讨厌这种老人,你叫他直接来跟我沟通,我给他无条件退钱。”

  然而,当记者提出采访在现场的老人时,马某立即拒绝,并要求记者离开。

  对于一些商家高价推销保健品问题,东湖区市场监管局价竞股股长娄振平已接触多年。他表示,现在大部分保健品商家“都很聪明”,企业、产品都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备案。因此,当市场监管人员进行检查时,很难发现违法情况。“而群众诟病较多的组织老人聚集方式,在法律上也没有明确禁止,保健品销售人员非常善于抓住老年人情感诉求和贪小便宜的习惯,用亲情和礼品来打动老年人,进而高价推销产品获利。”

  娄振平向记者总结了保健品销售的几个套路,分别是发放免费礼品、假借公益活动、夸大效果宣传、邀请“专家”讲座、上门“亲情”服务、组织免费旅游等。“近年来,我们也有了打击老年保健品乱象的方案,但在实际行动中比较难掌握保健品企业违法证据。”

  娄振平提醒,要避免老人落入陷阱,最重要的还是加大对老年人的关爱,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留心。“都说‘老小孩’,如果后辈多哄哄老人,自然会减少其他人‘乘虚而入’的机会。”

  手机隐形套餐多 收费明细要看清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上网流量套餐成了许多电话卡的必备选项。然而,对于一些年纪较大、手机功能需求单一的老年消费者来说,平时几乎不上网,但他们在选择手机SIM卡时,一些运营商的业务人员未尽到告知义务,导致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流量套餐,权益受到侵害。

  近日,家住南昌市新建区樵舍镇的朱先生在经过一番曲折的申诉与沟通后,终于获得了400多元赔偿。原来,朱先生的父亲60多岁,长期务农,平时一直使用老年手机,根本不懂上网。前段时间,老人在当地一家移动营业网点办理新的电话卡,工作人员一直推荐一款套餐,说可以享受优惠。由于老人并不懂,很快就办理了。

  之后,朱先生时常听父亲说手机没有话费,就感到非常奇怪。他表示,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帮父亲交话费,以前每个月只要20元,后来有一次刚交完50元,没几天就变成余额不足。“我先看了一下父亲的手机,确认没有开流量,查了账单明细才发现竟然每个月都扣了几十元的流量费。”

  随后,朱先生找到网点工作人员沟通,对方起初并不承认,辩称是朱先生父亲开通的流量套餐,后来则干脆不予理睬。在向运营商客服投诉无效后,朱先生又选择向工信部网站投诉,最终营业网点退还了400多元流量套餐费。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遂川县。消费者康先生反映,2020年3月,当地移动公司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流量套餐和共享流量套餐业务。“我接到短信提醒后,主动联系了共享流量的电话机主,发现他竟然是一名老年人,一直用老年手机,平时根本不上网。这种随意增加业务、捆绑手机的方式让人非常生气。”

  随后,康先生向当地消保委投诉,要求运营商立即取消不合理收费并赔礼道歉。经过协调,4月7日,双方达成协议,最终由运营商赔偿康先生话费200元。

  对此,江西省消保委投诉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手机SIM卡隐形消费问题正在逐年增多,省消保委也将专门对此发布消费提醒,加强市场监管。“如果大家身边有亲戚朋友使用老年手机,最好帮他们仔细确认话费套餐。一旦遇到上述问题,首先要保存证据,并拨打12315进行投诉。”

  虚假中奖莫相信 擦亮眼睛多询问

  2019年2月26日,南昌市公安局经开分局接到报警,江西某大学一名退休教师称前不久收到北京某保健品公司的信件,里面装着一份中奖公证书和一份兑奖说明,说他中了100万元。随后,老人拨打了“公证处”发奖热线,对方让老人缴纳税款1万元,老人按照电话要求,分两笔将1万元打给对方后,最终发现受骗。

  老人为什么会对一封中奖信件如此相信?经开分局刑侦大队办案民警郭庆向记者道出了原委。老人退休多年,和老伴居住在一起,与儿女很少沟通。由于老人经济条件尚可,平时也有购买保健品的习惯。“他买东西时会留下电话,并注册会员。所以这次收到中奖信息,以为是保健品公司举办的活动,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拨打了热线电话。”

  见到老人持有怀疑,骗子随后在电话中承诺,会寄价值100万元的名人字画作为抵押。很快,老人就真的收到了一份“名人字画”,心里的疑虑逐渐消除。“事实上这都是骗子仿造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中奖单上的北京某保健公司确有存在,但对中奖一事毫不知情,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郭庆说。

  就在老人转款后,骗子又继续打电话要求老人缴纳保证金、税费、验证金和公证费等,老人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我们发现,骗子所在地在江苏,通过当地公安协助,最终在2020年将其抓获,但老人损失的钱财很难拿回。”

  郭庆提醒,此类陷阱中,骗子利用老年人习惯线下消费的特点,往往先用邮寄等传统方式与老年人联系上,然后再通过电信网络手段实施诈骗。“老年人收到任何中奖信息都不要相信,不管中奖产品是不是自己平时消费过的。一旦遇到,则要立即询问家属或报警。”

  高额回报诱惑大 守住钱袋谨慎投

  非法集资,即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通过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从而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近年来,一些老年人也成了此类诈骗的对象。

  刘大妈是南昌市青山湖区京东镇京泽社区居民,去年,她通过朋友介绍接触到一款理财软件,并被告知能获得高额利息。看到别人赚了钱,刘大妈试着投了2万元,并与该软件公司签订合同。

  “他们承诺随时全额退款,而且还把一些退款人的信息都告诉了我,我这才打消了疑虑。”刘大妈说,自己很快就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率获得了利息,并开始筹划着投入更多资金。“我一下投了10万元,为此这家公司还赠送了一台价值2000元的电动车给我。我非常惊喜,还向许多亲戚朋友推荐这款理财软件。”

  半年后,刘大妈又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养老积蓄20万元,但当返利时间到了后,她再也没等到利息到账,并且发现软件公司也人去楼空,最终意识到上当受骗。

  “我们正广泛动员人大代表、社区干部和民警在小区内大量宣传,避免此类诈骗案件发生,尽力帮助居民守好钱袋子。”京泽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名建表示。

  青山湖区金融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针对老年人的非法集资方式层出不穷。犯罪分子除了会用高额回报来诱惑,还会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老年公寓”等名义吸收资金,吸收的方式包括收取高额会员费、承诺高额回报、约定售后返租回购等,并通过线上大肆宣传和线下推广的方式发展人员加入,短期内迅速敛财。由于投资者众多且分散,一旦平台出现问题跑路,投资者的资金难以追回。

  “凡是遇到此类投资,一定要擦亮双眼,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多询问他人,切勿上当。如若发现非法集资线索,可拨打全省统一的举报电话961555。一经查实,相关部门还会根据《江西省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办法》予以奖励。”上述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避开消费陷阱从关爱老人开始

  如果走进菜市场,我们会发现老年人往往对于几毛钱的菜价都会“斤斤计较”,但走出菜市场,这群原本属于消费能力较弱的一个群体,为何会成为不法商家和诈骗分子眼里的“香饽饽”?通过采访不同类型的案例,记者发现这些老人大体存在一个共性——平时与子女沟通较少。

  正是这样的情况,让不法商家和诈骗分子钻了空子。老人孤独的时候,他们主动上门送温暖,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老人疑虑的时候,他们想尽办法花言巧语,令人落入情感圈套。因此,当记者向多个部门询问防范对策时,得到的答案也都包括“加强对老人的关爱。”

  要捂紧老人口袋,首先就要系好感情纽带。除了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堵住乱象滋生的漏洞,我们更要从自己做起,多给老人一点关心,把老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让老人避开消费陷阱。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