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新余新闻 » 正文

长河落日——乐平市涌山岩洞遗址探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2-08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441

乐平市涌山岩洞遗址探秘

涌山古人类打制的不知用途的符号

  网络报道:当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起古人类起源生存的时候,往往最多的话题是:周口店“北京人”。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而说起江西省乐平市涌山岩洞遗址,往往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不知从那一天起,涌山岩洞遗址把记者心灵的指针引向了如火烈烈的远古时代,从此便使记者意与古会,情思想返。

  当记者第一次在乐平市博物馆面对涌山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时,顿时感到喉头哽咽。它们是远古先民与历史对话留下的真实声音。是淳淳质朴、超然脱俗的原始人性再现。它们的上面凝聚了无数魂灵最原始的智慧和思想。我们只有惜之、爱之而永远无法再复制、重现它们的精神。在面对它们时,记者是战战兢兢且心怀崇敬之情。对于这些远古最原始的工具遗存,记者深感无权指手划脚,只有深深地感叹古人类生命起源的漫长和伟大。

  一路坐车,记者卸下大都市中的浮躁,动身前往涌山古人类洞穴遗址,准备摸索着粗糙的石头,探秘古人类起源和生存的足迹。

  探秘涌山岩洞遗址

  涌山岩洞遗址,位于乐平市北33公里涌山镇涌山村鸡公山山腰仙岩洞内。

  记者在乐平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副研究员余庆民先生的陪同下,前往涌山。登上鸡公山,山外一切平泛的景象突然不见了,一时涌动出无数奇丽的山石,山石间掩映着丛丛簇簇的各色林木,一下子就把人的全部感觉收服了。记者在想,这种著名的山川实在是造物主使着性子雕镂出来的千古奇迹。

  山上很宁静,山道越走越长,于是宁静越来越纯。越走越觉得山道修筑得非常完好,完好得与这个几乎无人的世界不相般配。当然得感谢乐平市裕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裕西夫妇近年来的精心修缮,但毫无疑问,那些已经溶化为自然景物的坚实路基,那些峡谷间石花苍然的远年桥墩,,那些指向风景绝佳处的磨滑了的石径,却镌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经有过繁盛。

  经过半个小时的攀登,记者终于登上鸡公山之腰部,来到涌山岩洞遗址。它实际上是一处石灰岩溶洞,入洞后约25度斜坡倾入洞底,洞身逐渐收窄,全长约200米。在山脚下不远处有一条涌山河,水流不断,这样的环境最适宜古人居住。

  余庆民站在遗址洞口对记者介绍,涌山岩洞遗址高出涌山河200米,山脚下是乐平至涌山公路。涌山岩洞遗址高9米,宽15米,向东呈椭圆形,入洞后约25度斜坡倾向洞底,并且洞身逐渐变窄。在30米处,洞身最窄,约2米高,3米宽,洞底渐高,再进150米至涌山岩洞尽头,全长约200米,洞底平坦,洞壁有水流痕迹。

  “我们知道,居室与水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要素。人类之初还不会建造房屋,他们只晓得利用洞穴来作为藏身处。因为山洞既可以避风雨、抵御猛兽侵袭,又可储藏食物、保护火种,方便生活。‘穴居野处’的传说,讲的就是人类在远古时代生息的情景。”余庆民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上个世纪中叶,省内有关地质部门在乐平市进行调查时,发现许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报告一出,引起各界关注,也引起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的好奇。1962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乐平县(市)文化馆的协助下,黄万波、计宏祥两位专家赶到乐平,在当地作了一个多月洞穴调查,结果在乐平城东北30公里处涌山鸡公山首次发现古人类生存洞穴遗址,并进行了实地考察,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涌山岩洞遗址内的无价之宝已经一层层地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震惊全国的重大发现就要在他们手中实现。

  涌山岩洞遗址洞口附近堆积物分四层,即:石钟乳层,厚约20-30厘米;角砾岩层,厚约30-40厘米,含有破碎的骨片;黄色沙质土层,出土较多的动物化石,与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2件人工打击痕迹的石英质的石片。在第三层中出土了多种动物化石和石英质石制品,其中一件人工痕迹清楚,初步断定为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伴出的动物化石有豪猪、?蟆⒔3菹蟆⑾?⑺?!⒀颉⑺?沟取2⑹状畏⑾至恕按笮苊èD―剑齿象”动物群化石。

  经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专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鉴定,涌山岩洞遗址发现的化石属华南中更新时期的动物化石,石片的几个基本特征(如打击点,台面,破裂面等)均尚清晰,尤其是台面的两侧有二次打击的痕迹,说明是人工打击的,而不是自然力作用产物。在中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堆积里,同时出现有人工打击的石片,在文献上是少见的。这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涌山古人类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表明涌山古人类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涌山岩洞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50万年。这一发现,为寻找原始人类及其文化遗物提供了线索。动物化石原件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该遗址为江西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大熊猫曾在这里长期生存

  数万年前,大熊猫与东方剑齿象共存,猛犸成群结队,人兽赤身肉搏。这样的远古生活场景在电影大片中,时常给人带来无尽遐想。

  那么,乐平涌山这些神秘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究竟生存于何世?它们是怎样的一部远古传奇?余庆民说,现已知由大熊猫――剑齿象二种动物构成的动物群,它们生存的时代纵横绵长,涌山岩洞遗址从未发现有更古老的种类,所以这些动物的生存时代属于更新世,至少是在四五万年前,甚至更早。

  丘陵起伏,草木丛生,在整个更新世,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为当时地球最灿烂的一页,而那时人类还处于猿人阶段。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

  据古籍及地方志记载,2000年前在我国的四川、湖南、湖北、山西、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均有大熊猫分布。直到1869年,一位名叫戴维的法国神甫在四川宝兴惊奇地发现:熊猫这种动物竟然奇迹般地生存在东方大地上,而动物群其他成员几乎已经覆没。1962年深秋在江西乐平涌山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是江西历史上首次发现,无疑改变了大熊猫分布史。早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计宏祥的论文中,也认为这一发现,不论是在这一动物群的地理分布上,或者是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上,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大熊猫分布区域拓宽到了江西。可以想象,在数万年前这里也是大熊猫的乐园。”余庆民说,那时候这里正处于第四纪早期,气候比较温暖,大熊猫最喜欢的栖息地是人迹罕至、具有温和亚热带气候的山坡。

  大熊猫的减少和最终在江西消失,第四纪大冰川的冰封气候仍是罪魁祸首。

  数万年前,在涌山岩洞遗址附近会是什么情景?余庆民描述,仅就涌山岩洞遗址所出土遗物本身而言,至少可以说明在50万年前,乐平境内河流纵横,溪水密布,山冈森林茂密,草木荣华,古生态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湿度可能在15摄氏度,比现今低3摄氏度左右,降水量也与今日相近,可能与日俱增湿润些,那些栖身于密林深处的大熊猫、剑齿象等远古猛兽,出没于深山老林,而群居与岩洞之中的原始人类,正是以森林作为他们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乐园。

  直到有一天,第四纪大冰川的扫荡降临,熊猫步步后退,被逼至海拔2100~3900米高的崇山峻岭之中,躲藏在针、阔叶林带之内,隐居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山深谷,已成为中国特有之珍稀兽类。

  气候变化成为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终结者,已成许多专家共识。但人类的捕杀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推进作用,这一说法也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肯定。

  余庆民认为,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从总体来看,大熊猫在江西范围的绝迹,与人类活动发展的关联不容忽视,人类行为使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环境也在日益恶化,人为猎杀与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了极大威胁,可以说在远古时期,大熊猫就是古人类捕杀美食的对象。

  他说,在人类遗址发现大量的动物碎骨,按照常理来推测,只有几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是,当时大熊猫和鹿、原始牛、野驴等一样,是人类猎杀的对象,然后人类把大熊猫的肉吃掉后,把骨头拿来制作骨器;另外一种可能是大熊猫的遗骨是人类从其他地方捡拾到这里的,大熊猫遭到其他动物的攻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被猎杀的可能性很大。”他认为,在今人眼中大熊猫缓慢迟钝,憨态可掬,实际上远古大熊猫的个头比今天的大熊猫要稍大,行动也不像今天的大熊猫这么缓慢,但与远古时期的其他动物相比,其体积仍然较小,速度也仍然很慢,动作迟缓导致人类捕食不足为奇。而碎骨的成因,则是因为原始人将动物捕获后,不但吃肉,还敲碎骨头吸取里面的骨髓,这些动物化石都是人类食用过的残留物长年堆积形成的。

  不仅如此,除了大熊猫,远古时代,处于这处遗址附近的一片茂密森林中,栖息着数量众多的野猪、东方剑齿象、猫、鹿、水牛、中国犀等动物,这些动物都被古人类列入了日常食谱。

  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

  在乐平涌山岩洞遗址被发现之前,要想穿越时空遐想史前数万年前的情景,对现代许多人而言确实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现在变得触手可及。余庆民说,涌山岩洞遗址的发现,揭开了江西境内远古人类生活的序幕,其意义价值不可估量。填补了江西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谱写了赣鄱大地人类文明新篇章。丰富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内涵,使我们对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知识比以前丰富了很多,有些传统的说法也随之作出修改或补充。

  这一发现,为寻找原始人类及其文化遗物提供了线索。涌山古人类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生物史和人类史“博物馆”。

  记者在乐平市博物馆采访时得知,涌山岩洞遗址已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市博物馆和有关部门一起正在积极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采访中,记者能感觉到,那些50万前的古物,似乎仍然生活在今人中间,可以做朋友式的感情上的共鸣与对话,可以跨越时空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内心的精神愉悦。

  采访结束后,站在涌山岩洞遗址前,记者仍不时在想,这处梦幻般的远古绿洲,曾幻化出多少历史的风景,曾负载着多少远古的思情。岁月悠悠,长河落日,它把远古的历史留在了时空的那一头,也把人类演变的传奇和深深的思索留给了现在和未来。

  当记者像一名学生即将向老师呈上这份答卷的时候,在涌山岩洞遗址内把手轻轻地按在古人类曾经睡过的石上,让远古先民的血脉在自已的手尖继续流淌。从天边那如血的落日余晖中,记者穿过漫长岁月的时空依然看到了涌山古人类那一张张野性的脸庞和猛兽搏斗的身影……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