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国际国内 » 正文

新闻记者: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0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1441
核心提示: 每次,把自己原创的新闻稿往朋友圈一转,远在老家的父亲总是第一个点赞并转发,然后往各个群里推荐:这是我女儿写的,她是人民网的记者。有一天,他好奇地问我:“你平时...
 每次,把自己原创的新闻稿往朋友圈一转,远在老家的父亲总是第一个点赞并转发,然后往各个群里推荐:这是我女儿写的,她是人民网的记者。有一天,他好奇地问我:“你平时工作是什么状态?”我想了想,说:“忙。”他问:“有多忙?”我说:“365天24小时待命”。

201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五,是我提前订好的返京的日子。一大早,父亲就开车载着我和妈妈去桂林火车站。一路上,父亲看我手机不离身,隔一段时间就刷刷微博和微信,就笑我是“职业病”。

八点多,有同事在部门微信工作群发了一段文字:“中国空军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去世已于凌晨三点去世。”我心里一惊,立刻回复“收到”二字,然后跟父亲母亲说,“有位名家去世了,我要开始工作了”。

我先给阎肃之子阎宇发了一条微信,询问具体情况。阎宇很快回复了我,我便抓紧机会用微信进行了简短的采访。采访完,我打开手机备忘录,写下了当天的第一篇稿件《阎宇:父亲阎肃平静地离开了尘世 就像睡着了一样》。

稿件发到群里送审完毕,我喘了口气,父亲见状问:“忙完了?”我告诉他,“这才刚刚开始,我要电话采访了,你和妈妈先别说话。”说完,我掏出了随身带的纸和笔,拨通了作家王树增的电话。接下来一个小时的车程,我都是在电话采访与写稿中度过的。这期间,频道的其他同事也纷纷开始分头采访写稿,而住在北京的同事已经赶往单位,准备搭建专题页面。

到了火车站,为了赶稿子,我拎起行李就往里跑,父亲在身后喊道:“当心,看路!找到座位放好行李再写。”我回身点点头,看到人群中,父亲笑着举起左手,对我比了个“赞”。

从桂林到北京,不到11个小时的路程,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经推出了一个专题页面、一篇三千多字的综述稿以及近二十篇的小稿件,采访到了李光曦、刘秉义、姜昆、徐沛东、六小龄童、王树增、小香玉、蔡国庆、杭天琪、王丽达等十多位来自文艺界的名人。晚上11点,火车到站,我拿起行李走进北京细雨绵绵的夜晚,悬了一整天的心才真正放松下来。

这,就是一个新闻网站记者的普通日常。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笔端,不仅求“速度”,更要讲“深度”,有“温度”。2016年,阎肃、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多位文化名人相继离世,除了第一时间推出稿件,我们力求每一篇文章都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出发,用温暖的笔触勾勒出老一辈艺术家最真实且动人的身影,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他们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每当看到自己的原创稿件被众多网友自发点赞、转发,是我最为快乐与充实的时刻。

2016年11月8日是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领到新闻记者证之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记者节。清晨,父亲第一个给我发来微信,祝我“节日快乐,再接再厉!”

晚上十点,跟采访对象在电话中道谢告别后,我走出办公楼,立冬后的北京寒风凛冽,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还有许多楼层亮着灯,那是一群群在寒夜中坚守岗位的媒体人。灯光明亮,照得人温暖而踏实。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