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九江新闻 » 正文

景德镇古镇民谣:真情讲述瓷工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24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722

  瓷都信息港讯(曹时生)民谣在民间流行,表达了民间的思想、感情、情绪以及心声。景德镇民谣也亦如此。流传在旧时古镇的民谣(镇上人又叫顺口溜),充分体现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人文这一地方特色。

  自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生产日渐发展,都昌人氏逐步垄断了景德镇陶瓷圆器业和窑业,被世人称做“烧做两行”。正因此,就有民谣“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流传于世,这民谣的意思是指,景德镇的窑户占半数以上,而绝大部分为都昌人,一路上都可听到都昌家乡方言。他们以该县的冯、余、江、曹四大姓为首,联合张、王、刘、李等姓推选首士,总揽一切。他们绝大多数人操纵把持瓷业生产和销售,以所有旅景的都昌籍人为一帮,这就是历史上称之的“都帮”。在景德镇瓷业界,都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局,一言九鼎的权威作用。就如民谣唱道:“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其意是,一切大小事务,全归冯、余、江、曹这四大姓的头儿说了算。

  镇上较之陶瓷琢器业、圆器业更苦的行业,那就是针匙业。针匙即汤瓢。针匙业,大部分是规模极小的家庭作坊,这样的家庭作坊,镇上最多时近千家。人们习惯将从事针匙业的户家称为“做针匙窑”。其实,他们并没有自己的窑,做出来的针匙只能搭别人的窑烧炼。针匙坯放在最差的窑位烧,而风险最大。烧出的针匙质量好,那是你的造化;烧坏了坯,你自认倒霉,还要拿钱交柴火费。这是老规矩,不容争议。做针匙窑的,能维持温饱就心满意足,不少人家,还得为每日三餐犯愁。有首民谣虽是夸张,但也入木三分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困境:“针匙窑、针匙窑,只比叫花子少只瓢。”形容他们的生活状况,只比叫花子少只讨饭的瓢而已,除此别无两样 。

  作为瓷器饮誉世界的景德镇,从事陶瓷行业的人员可说占压倒多数。但在明代以及清初,窑厂、坯房决不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意招工,想做工的,也不是随意在什么时间就可进厂干活。就拿装小器工种而言,则是20年一届招工带徒,这叫“开禁”。人生能有几个20年?那些想吃上瓷业饭的乡下人,可说望眼欲穿。一旦开了禁,乡村的老老少少都是喜出望外。“乡下得到信,装坯开了禁,丢了田不作,漏(连)夜赶上镇。”

  这首民谣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乡村小青年得到镇上招学徒的消息,扔下在田地耕作的锄头,在朦胧的夜色下,大步流星,风尘仆仆来到景德镇。

  不少民谣尖锐地反映了陶瓷工人的悲惨处境,以及苦难生活。尤其是坯房工人和窑厂工人更是苦难深重。有首民谣唱道:“坯房无壁,歇手无吃。”“坯房佬、坯房佬,淘泥做坯双手搅,弯腰驼背受欺压,死了不如一根草。”“端起饭碗望窑烟,一粒豆豉两口咽。”这些民谣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工作艰辛、生活困苦以及悲惨的结局。他们身居陋室,衣着破烂,有首民谣形容他们(指男性)的穿着:“穿上就不脱,要脱打赤膊。”

  这民谣的意思是,普通的坯工和窑工连换洗衣衫都没有,更不要说衣分四季。寒冬,破棉衣遮体;酷暑,只好赤裸上身。这民谣看似诙谐,却是无尽的辛酸涌上心头。

  旧时,在景的大部分瓷业工人,其家眷都在乡下。每逢过年,他们都要去老家探亲。都昌籍、鄱阳籍的瓷业工人到家乡,非得经过鄱阳县金盘岭。金盘岭有处叫梨杷树的地方,常有土匪强人盘踞作恶。工人下乡过年,身上多少有点一年苦攒下来的血汗钱。土匪强人日夜出动,扰得行人提心吊胆,非但钱物抢光、衣裳剥光,连身家性命都得看运气。不走旱路走水路,有不少工人必须经鄱阳湖水域才能到家乡,如遇水盗,那就是大难一场。要是遇到大风暴,让人魂飞魄散。湖上沙飞迷雾,浪击行船,船沉人亡时有发生。一首民谣切实反映了下乡返镇瓷工恐惧与悲凉的心声:“一怕土匪山寨,二怕水盗劫财,三怕狂风恶浪,四怕浪打沙埋。”

  民国乃至更早的明、清时代,景德镇瓷器外运以及原材料、燃料进入,主要靠昌江水运,而担负这一艰巨任务的就是船民。而广大船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有首民谣如此唱道:“昌江河边泪汪汪,水上生活真凄凉。破船挨过西瓜洲,官卡如虎把口张。吸尽船民汗和血,刮断船民背脊梁。”

  还有的民谣是具有一定教化意义的,如“家有千担米,不烧窑柴皮;家有一担糠,不捡窑柴桩。”这是说,生活在景德镇的人们,无论是城乡,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你都不能买窑柴烧饭,也不能捡根窑柴占为己有。窑柴是柴窑的主要燃料,爱护窑柴就是爱护柴窑,上升来说,就是爱护景德镇的陶瓷事业。

  还有的民谣虽含有嘲弄或自嘲的成分,但也带有地方特色的古镇瓷味,如:“渣胎碗镶金边,茅厕里装绣楼。”渣胎碗本来就是粗质价亷的瓷碗,却镶上金边;茅厕上面营造起富家小姐居住的闺阁。其意思是,嘲讽人多此一举,不伦不类,故作俏美。有些民谣,严格讲,有点粗俗不雅,但也不排除哄笑逗乐闹着玩这一因素。有这样一首民谣:“脚穿草鞋一径(直)赶,两块料板夹只卵。”这里指扛坯工人,在路上行走的姿态和模样。料板长5尺、宽4寸左右。扛坯工人左右肩膀各放一块装有瓷坯的料板,两块料板中间露出脑袋。扛坯有一定的技巧和难度,稍有不慎,那瓷坯就掉落在地。赤脚穿草鞋,在旧时瓷业工人中那是普遍现象。

  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景德镇的上空,古镇传唱的老民谣便戛然而止。因为新生的景德镇已不是昔日的草鞋码头。今天,瓷都人民正意气风发,高唱时代欢歌去创造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来源:景德镇日报)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