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九江新闻 » 正文

景德镇瓷业习俗——“开放性的瓷业民俗文化特征”(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27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622

  网络报道(周荣林):“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这句话既从字面上说明了景德镇在历史上确实没有围墙,又从深层意义上形象地描写了景德镇开放性的瓷业民俗文化特征。

  “ 工匠来八方”,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历史上全国有大批制瓷工匠流向景德镇。其中较大的流动有三次: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工匠南迁,不少人来到景德镇;第二次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的汝、定、钧等名窑的工匠逃到景德镇;第三次是元兵南下,南宋灭亡,各地瓷窑遭到破坏,很多技术工匠又逃亡并聚集到景德镇。这样,景德镇在自己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外来技艺,二者相得益彰,以致景德镇瓷业生产集天下制瓷技艺之大成,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

  景德镇的人口组成被称为“五方杂聚”,这指的是以景德镇为中心,周围的都昌、乐平、祁门、鄱阳、抚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饶等府县的农村闲散劳动力都汇聚到景德镇谋生,使景德镇形成了“五府十八帮”的盛况。

  明初,景德镇瓷业基本由本籍人经营,“饶民以烧瓷为业”。随着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原来的土著匠户既要到御窑厂服役,又要从事民窑生产,实难以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任务,这样工匠来源之扩大,实为瓷业发展之必然,外籍佣工的大量流入正适应了瓷业生产的要求。而景德镇既非县治所在,亦非巨族大姓汇集之地,这一条件又有利于“五方杂聚”。景德镇的制瓷技术于是逐渐被大批外籍工匠所掌握,由此保持了技术的稳定性,使数百年来的制瓷技艺得以继承和提高。即使到了晚清,一些关键技艺也在传承。如挛窑,在掌握这一技艺的魏氏家庭中失传后也能有人继承。应当说,这是景德镇制瓷技艺长期不衰的关键。外籍陶工的流入,引起了瓷业者籍贯结构的巨大变化。嘉靖间,陶户多本地人,佣工则多为鄱阳、余干、德兴、乐平、安仁、万年、南昌、都昌人,其中又以乐平和鄱阳籍者居多。到万历后期,“饶七邑民共与都昌人为斗忿”,“以逐都昌为辞”,反映出都昌籍人已逐渐在瓷业中取得优势,而且都昌人“善讼”,说明其地位和势力已大为提高。康熙十三年(1674 年)的三藩之乱中,景德镇“焚毁过半,窑户尽失其资,流离徒业,余悉售外籍,业窑者十仅二三”。

  这是一次大转折,此后,镇民中土著者仅“十之一二”,“余皆商旅客寓”,业陶者已以客籍为主。再以后,“景德镇窑户多都昌县人,本府与抚州府及安徽之婺源县、祁门县习其业者十仅一二,而本县之人无几”。

  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开放,打破了地方封闭性,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技艺的提高。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我们看到,不仅“工匠来八方”,而且“文化来八方”。

  由于瓷器制品的进贡、朝廷及中央机构在景德镇定做瓷器、瓷工到御窑厂服役及“官搭民烧”等原因,景德镇陶瓷融合了宫廷文化艺术。(来源:景德镇日报)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