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景德镇新闻 » 正文

景德镇报道:留住乡愁 龙潭古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27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12182

  浮梁是一个千年古县,又是孕育世界瓷都景德镇的摇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存下来的古村古道遍布全县。浮梁是“瓷之源,茶之乡”,保存完好的浮梁古县衙是五品级,其历史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想当年,浮梁的瓷器和茶叶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更多都是通过各条古道运输,由此可见,浮梁古道必是星罗密布。

  近几年来,业余时间喜欢户外,方圆两百千米的古村古道走了不少,县内的自然也多有踏足。凭心而论,对比于婺源祈门休宁等邻县,浮梁县的古道恢复和保护显得不足。

  “相见不恨晚,余生在浮梁”,有幸的是,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浮梁县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旅游,要打造“乡愁绵绵”的余生浮梁,首先就要摸清历史资源家底,其中一项就是古道资源。唯有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带动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为此,在浮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浮梁县政协牵头,着手全面考察留存的古道资源。

  鉴于平时喜欢户外,又喜欢写写户外的经历,有关古道的更是不少,受朋友之邀,写写所在乡镇的古道。对我而言,峙滩的古道只知道英溪的大英岭古道,以及龙潭的徽饶古道。大英岭古道县里很多人都知道,也有不少人走过写过,而龙潭的徽饶古道,知晓的人确实不多,加上近年来,当地村民几乎也无人通行,就无人管护,渐被杂草淹没。

  在一个秋阳温热的午后,独自一人,开车来到龙潭,叫上村里的护林员四乐哥,一起重走龙潭徽饶古道。

  “水运码头,蜚声近代商邦义里,山环水抱,人勤物丰窑茶之乡”,龙潭古村是第一批中国绿色村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古村形成于唐朝末年,龙潭章氏祖先应和公,自安徽迁入浮梁,仕南唐为浮梁主簿,相中龙潭宝地,在此繁衍生息已历经四十余代上千年。家谱记载,龙潭村名始于宋徽宗御赐,以嘉奖当朝翰林承旨章福海的文章才华。整个古村呈船形状,依山傍水,在龙潭八景的衬托下,古村风景秀丽,如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村中两条街,一条沿公路两旁而建,基本是八十年代以后的房子,一条老街,几乎都是古老的徽派建筑,古街古巷古民居,古蕴绵绵,行走其中,有如来到梦里桃园。

  整个古道,从龙潭古街开始,一直沿杨村河(又称小北港),通往江村沽演、严台,最终到达安徽祁门,长约50千米,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还有四、五千米,是与杨村河水道相并行的古代交通要道。古街沿杨村河而建,现有保存较完整的古运码头三个,在古代,是水陆相兼的交通要道,瓷器、茶叶和窑柴等重要物质,在此河道和古道频繁往来,是茶叶和窑材的重要集散地。古街路面用清一色青石板砌就,路旁还有大量厚重结实的青石板砌成的石壁,有赣东北风格古建三十余幢,经营各种物资的古商铺十多间。在一间古商铺的门口侧墙上,至今留存着“苏松梭布,京广杂货”的文字,苏州、上海、京城、广州等繁华都市的百货都可以在此买到,想像当年古街的繁荣程度。

  从龙潭村头出发,一棵千年的古银杏树,苍劲而古朴,仿佛古村的保护神。出村,过一座古石拱桥,在田间地头穿行约百米,可见路旁的“北廓亭”遗址。建于徽饶古道边上的“北廓亭”,名为凉亭,实为南来北往的挑夫、商贾和行人的“补给站”。此亭是章姓族众出资修造,并建有住房,由族众出资请人负责行人茶水。站在遗址上,令人思绪万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章氏子孙正是秉承了助人为乐的传统,才使古村延续千年不衰。

  过“北廓亭”遗址,古道依山傍水而上,沿杨村河一边的山腰而建,平缓而风景怡人。浯溪口水利大坝蓄水后,随着水面的上升,河面变宽,碧绿的江水,青翠的山峦,成群的白鹭飞翔嬉戏,栖息安家,好一幅灵动醉人的画面。走过周边不少古道,像这样基本沿大河河岸而建的古道不少见。一边山,一边水,悠悠古道从中穿行,风景便格外的和谐秀美。沿古道一边,有些低矮的山塝和山坞,还留存着很多古茶树林,尽管已经抛荒,但它们任意茁壮生长着。龙潭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严台相距不到十千米。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浮梁功夫红茶喜获金奖,必定带动了周边地区茶叶种植和贸易,可以想像当年的繁盛景象。我想,古龙潭也正是拥有了水陆两运的独特优势,古街才会如此繁荣。

  古道上,在土名叫良滩的地方,古道边石壁上,有大小深浅不一的石洞数十个,当地人称仙人洞,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话说,突出河中的石壁,每年不断向河中生长,河道慢慢变窄,影响船只通行。村民在石壁处,每天烧香,祈祷石壁能停止生长,仍无济于事。有一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路经此处,见一群人对着石壁顶礼膜拜,甚是好奇。便停下来问众人原故,村人如实相告。铁拐李笑呵呵地说道:“这简单。”随手拿起手中拐杖,对着石壁戳起洞来,看他就如戳在面团上。“它以后不会再生长了。”戳完,铁拐李便飘然而去。等众人反应过来,铁拐李已不见踪影了。之后,石壁果然停止了生长,保住了河道的安全。这之后,村人便在村头修建了“北廓亭”,每日在亭内准备茶水,免费提供给过往的行人,以彰显积德行善之风。

  每每走在这些历经千年风霜雪雨,被我们先人们千万次行走过的古道上,就会唤起跨越时空的无尽幽思,是乡愁,是怀古,是生命的思考,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那刻,一切世俗的烦忧,往往会烟消云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这些古朴沧桑的悠悠古道石板上,从远古走来,我们人类留下了多少或轻盈或沉重的脚步,流下了多少或欢快或艰辛的汗水,它见证了人类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当代智能文明的兴起,在实用功能上,古道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淹没在荒野之中,以至于几乎难觅人类活动的踪迹了。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我们可以有很多空闲时间,走进大山,踏上古道,寻找乡愁,强身健体,乐在山水之间。千年古道,在新时代,将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古道,正从给人类提供交通功能的角色,华丽转变,而成为为人们提供健身、寻找美丽乡愁的最佳去处。那些保护较完好的古道,正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大山中,在河岸边,安静地迎接八方来客。

  要记得住乡愁,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好这些古村古道,它们就是乡愁的最好寄托物。乡愁从何而来,古村古道就是最好的去处。

  有一种幸福,叫找得到乡愁,就让我们快乐地踏上这些古道吧,幸福就在你脚下。(作者:浮梁县峙滩镇 章杰)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