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吉安新闻 » 正文

共和国60华诞——战士用生命见证你的历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5-22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813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年风雨,一位半盲的耄耋老人回首往事时,记忆中会留下怎样的痕迹?他又将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评价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

网络报道:3月30日,一个平常午后,84岁王元芝没有按平时习惯午睡,洁净略显空荡荡的屋子里,老人情绪有点起伏。他时而坐陷坐在沙发里沉思,时而踱步相框前。尽管多年眼疾早已看不见相框里的自己,但里面的每一幅,他都能说出自己准确的位置,包括那张在中南海受表彰与党中央领导的合影。

15岁参加革命,18入党,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参加过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8年多的炮火纷飞的年代里,王元芝见证过无数的流血,牺牲,饥渴,也见证了共和国浴血涅槃的里程。

“想有饭吃”——贫穷少年选择走进革命队伍

1941年2月,苏北,盐城。一位不满16岁的少年做出了他未来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当兵!而这个选择的理由在今天看来,也许会令很多同龄的少年难于理解,富足的生活使他们无法读懂,一个人会仅仅为了糊口而出生入死。

“除了想有饭吃,再就是对当时日本鬼子肆意地烧杀掠恶魔行径的愤恨,还有看到新四军不像国民党军队,不会打骂士兵。”王元芝说,当时自己没文化也不懂什么民族大道理,只是出于生存需要和一个少年看到家园被毁时的热血参加了革命。当时他的家乡有几十个像他一样的贫苦子弟一起参加了新四军队伍。“在穷人眼里,新四军是救星,要活命,就只有跟新四军走。”

1925年,王元芝出生在江苏滨海县东坎镇一个贫民家庭,家有四兄弟,他是老四。三岁时,王元芝的父母先后病逝,分别只相差2岁的四兄弟还未成年,靠奶奶和姑姑接济为生。“奶奶打鞋底,一双鞋底换40个铜板,乡下的姑姑不时送一些红薯给我们。”童年的王元芝早早感受了生存的艰辛。

“如果不参加革命,我也许像我的3个哥哥一样,不到20岁就贫病而亡,早不在人世了。大哥给人推车累死了,二哥帮人喂毛驴餐风露宿在驴棚里,脚长了肿节烂死了,三哥饿的吃豆饼,结果喝水撑死了……”几个哥哥的死,王元芝很少向人提及,因为“想起来心里就特别的难受。”

1941年的春天,当中国革命因为 “皖南事变”,抗日战争进入凄风苦雨的低潮时,贫穷少年王元芝走进了革命队伍,成为新四军三师八旅警卫营的一名通讯员,“当时我还没有一支汉阳七九步枪高。”

浴血沙场——从普通一兵到党员和营级干部

从1941年加入革命部队抗日,到1945年日寇投降,再到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8年多的血雨腥风洗礼,上百场战役磨练,王元芝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军队里的指挥员。

“我是幸存者,无数的战友为了共和国长眠战场,我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刚刚成为战士的王元芝也曾害怕过。“看见战友一个一个在身边倒下,心情特别难过,说不怕死是假话。打仗之前都会害怕,真上了战场,枪一响就忘了,尤其是冲锋号一吹响。”

战争年代,“五员”(侦查员、电话员、通讯员、司号员、炊事员)难当,因为特别危险和艰苦。王元芝当的是通讯员的,经常面对敌人的冷枪。“传送命令时,要过敌人封锁线,他们躲在小炮楼里向我们射冷枪,随时都可能倒下,有时前面的倒下,为了完成任务,后面的战友立刻豪不犹豫顶上去。”

1942年冬,王元芝当上班长。这一年日寇在苏北发动大规模扫荡,与抗日根据地形成拉锯战,敌强我弱,新四军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英勇地抗击着日寇的围剿。

“我们经常是打打走走,他出来扫荡,我们就打,打不赢就走,昼伏夜行的。”王元芝先后参加过这一时期的许多著名战役,如阜宁、合德、东沟、童营等战斗。但悬殊的兵力和装备,也让他感受了什么是惨烈的牺牲。“印像最深的是阜宁一战。双方拉锯打了3天3夜,我所在排36个人,最后只剩下了9个人,而我的班只活下来3个……”

“还有阜宁县白沙镇那一仗也很惨,战场就在黄河边上,开始打胜了,不曾想敌人很快组织兵力反扑,敌强我弱,伤亡很大战果很不理想,我们只好跑了。”

经受了抗战最艰难时期的考验,1944年6月,王元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年王元芝21岁已俨然一个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排长了。这年底他从西风口出苏北,转战东北战场,进入解放战争战场。

“第一站打通辽,打完这一战就到吉林的洮南。”这时王元芝开始由前方一线战斗员转为了二线后勤人员,担任了营部供给员,为部队组织药品、粮食、弹药。

忠孝难全——为了新中国和人民的需要

在战火硝烟的战场,王元芝懂得了革命与人民、与祖国是如此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不抗日,赶走日本鬼子,民族将面临存亡的危险,不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人民就不能推翻三座大山当家作主,革命为了国家,革命为了子孙后代。”王元芝说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是革命队伍的强大后盾,“老百姓很穷,吃不饱穿不暖的,但都要把最后的一点东西留给部队。”

他回忆当年自己组织粮草时,大多就是给老百姓打一个简单条子,老百姓却很信任他。“尽管他们也苦,但还是主动把粮食留给部队,我们也很注意爱护老百姓,每到一地都先宣传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因为之前有国民党反面宣传共产党共产共妻。我们刚开始进入东北时,有的整个村庄都无人,经过做群众工作,军民关系才很好。”

1948年底,王元芝随部队入关进入河北武清县,担任三十九军三大队督导处三大队队长。在解放战争中,他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粮草官” 的艰巨任务,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辗转南北征粮筹药。

1949年,新中国终于成立。“我是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毛主席那句嘹亮的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听到很激动,人民终于当家作主了,不用再饱受战争苦难了。”他说。

这年底,少小离家戎马南北沙场8年的王元芝,终于请假回老家了,因为奶奶早已病重多时。直到回到老家他才知道,家里的三个哥哥早就离开人世,参加革命才让自己成了幸运儿,成为家里最后的独苗。“不久奶奶就病重离世,因为是军属,一切后事都是地方帮着我办理的,拥军拥属军民一家,是人民为我尽了孝道。”

建设国家——没有高低贵贱只讲奉献

1950年4月,王元芝转业回地方工作,他先被分配到江西上饶,担任灵溪区区长、上饶茶厂厂长。1952年调景德镇工作。

期间,王元芝从基层领导,到负责政府重要部门,再到升任身居要职的市级领导,他一直保持着革命战士的本色,“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是人民养育了我,培养了我,给了我今天的一切。”他先后担任过市茶厂厂长、市财贸部、财办主任;市商业局,为民瓷厂,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在担任各级领导干部职务过程中,王元芝由于战争中担任过“粮草官”,对经济领域特别的熟悉。“那个时候,整个浮梁茶叶都很不错,,一年约有4千万担,相当于40万斤,当时做红茶出口,也有运到蒙古做砖茶卖。”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这一直是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革时期,王元芝也受到过了冲击。他被当作大叛徒、牛鬼蛇神、走资派批斗,并下放到九龙茶厂劳动,1970年6月,重新回到领导工作岗位。1986年,他从人大副主任的岗位离休。

关心下一代——“五心”为浴血江山代代永存

1988年6月,离休两年的王元芝与几位老干部偶然来到市三龙劳教所做社会调查。在这里他看到令他震惊和心痛的一幕:高墙下的数百劳教人员中,闪现的多是稚嫩的脸庞——70%劳教人员竟然是25岁不到的青少年!
王元芝再也坐不住了。“我们干革命不怕牺牲拼死沙场,为的是人民得解放,为的是下一代幸福生活,这么多的下一代走上歧途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他积极地向市委提出建议,要求成立专门的“关心下一代”机构,很快得到市委的批。,1988年6月,由市领导亲自领导,老同志参与组成的“景德镇市关心下一代、老干部发挥作用协会”成立,1994年更名 “关工委”。

从此,王元芝离而不休,退而不歇,挑起了领导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任,像一名战士奋战新战场,“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为国家的未来”,重新投入战斗。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王元芝带领着关工委的老干部,进学校做报告,到课堂搞调研,讲革命传统,说战争岁月,普及法律知识,诉说流血牺牲换来共和国和幸福生活的不易,尽情挥洒一个老战士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统计,20年来,王元芝带领关工委老干部先后举办了上千场报告会,2000余场次讲座。讲革命传统,讲法制法规,讲国防强国,讲科技兴邦,每一次活动,每一场报告,都饱含着一位共和国老战士对青少年一代的殷殷期望,启发和激励懵懂少年爱祖国,爱人民,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报效祖国的理想和壮志。“中华魂《伟大祖国》读书活动”,“闪闪红星夏令营”活动,“共话成长,八荣八耻进校园活动”……

1995年12月,全省第一所少年军校——海陆空少年军校在昌河小学成立,首期30多名长在红旗下的幸福少年从这里开始懂得什么是意志,什么是坚强,什么才叫牺牲和奉献。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小小军校落成源自一个老战士对祖国未来战士的关切之情。

看到孩子们在蜜水中泡大,王老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担忧,他热情奔走学校与部队,牵线搭桥,力促少年军校成立。随后他极积极推广和宣传少年军校,认为是磨练青少年体能和意志很好教育模式。一年后,景德镇铁路小学成立了全国铁路系统的第一所少年军校,之后我市各个小学大都陆续效仿。

如今15年过去,全市已经有22所少年军校,无数的瓷都少年在少年军校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教育部门评价“丰富了我国素质教育内容,使孩子们在思想、学习、体能、意志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尤其学生在克服困难,团结友爱,遵守纪律方面表现出色。”

上世纪90年代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到我市视察工作,听了少年军校的工作汇报后表示赞赏,欣然为我市的第一所少年军校题写了“昌河少年军校”校名。

王元芝说,做关心下一代工作要付出“五心”,就是“爱心、热心,真心,忠心,诚心。”由于多年的眼疾,他的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也只有0.02,几乎是半盲状态。但为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他每天坚持“三必听”:早晨,听中央、江西和景德镇电台新闻;白天,听老伴读一个小时报纸和文件,晚上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他还经常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和市民家中,做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现状。

我市戒毒所的建立,正是他在一次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中的建议后成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得知我市涉毒青少年逐渐增多,王元芝即以市人大代表的名义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书面建议,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拨专款建立了“景德镇市戒毒所”。挂牌仪式那天,市领导握着王元芝的手说:“您为瓷都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此后,他每年都到戒毒所了解情况,慰问干警,支持做好挽救涉毒少年工作。

去年,他看到戒毒所规模较小,环境拥挤,又再次牵头61位市人大代表,联名动议迁建戒毒所,市政府重视后目前进入论证阶段。“没有王老,很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戒毒所,没有他的始终关注,也就没有戒毒所的发展和成就。”该所干警说。戒毒所建所 10年,先后有千余名涉毒青少年从这里走向了新生。

1990年12月,王元芝参加市委、市政府的智囊团,担任智囊团陶瓷组组长。此后的十年里,他先后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了17篇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凝聚的他心血和汗水的调研报告,有被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转办,有以正式文件批转执行的,对我市陶瓷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997年,王元芝关注残疾儿童的生存状况,在他倡导下我市建立了“助残基金”,他奔走募捐,为基金会募集了10余万元资金;他牵挂失爱的孤儿,多年坚持每年两次到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送去奶粉、饼干、学习用具和慰问金;他不忘烈士热血牺牲,建议修建烈士陵园,使青少年有了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的教育基地;他佳节不忘子弟兵,到部队慰问;他关怀失学儿童,深入贫困山区贫困生迈进校园奔走呼吁……

壮心不已,无私奉献,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就是王元芝的人生境界。他用自己离休后的工作,诠释着一名老战士“老有所为”,永不下战场的崇高情怀,也因此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尊敬。王元芝先后多次获得“全国先进离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进京到中南海,接受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91年受到中组部表彰,2000年5月23日,新华社播发新闻专稿《景德镇老干部王元芝风雨十载垒“长城”》。

“有识才有情,有情才有为,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劲!要想红旗飘万代,希望寄托下一代”老王元芝这样总结自己找到的“新战壕”,以及在新战场上20年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感受,老战士的秉性依旧!

共和国60年啊——老战士这样见证家园厚土富强

作为解放初期就来到景德镇工作,且多年从事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老干部,王元芝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瓷都巨变有着特殊的感受。

“真的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贫穷落后到民富国强啊,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王元芝感慨说。从新闻里他知道了仅去年一年,我国就与180多个国家领导人有互访交往活动,“这说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强大后就不敢小瞧我们了!”

对景德镇的变化,王元芝感触更多。他扳着手指,从城市建设数到公共交通,又从体育事业发展历数到医疗卫生,再到市民生活等等,熟练报出的数据,显露出他对经济发展的敏感和厚土家园的关切。

“我在省陶瓷工业公司工作过,最早陶销办公楼在麻石弄是三层的,那就是市里的最高建筑了,是解放前盖的一个银行。”

“1959年,市里先后建了七层楼景德镇饭店和群英堂,当时七层楼在全省都是数一数二的,很有名气。前几年市里盖邮电大楼,市民就觉得很了不起了,现在街上到处都是十几层以上建筑了,变化沧桑啊。”
“还有1969年建的珠山路和广场主席台,这些还被列入当时市里十大建筑,同现在建筑简直没法比哦。”


王元芝对群英堂启用记忆深刻。“1962年是建成首次使用,因为当时市委、市政府在那开了工农业各条战线优秀工作者也是就英模表彰大会,才得名群英堂”

多年负责政府的财贸部门工作,他对瓷都的桥的建设也有特别印像。“1953年市里只有一座木船浮桥,1959年才建了第一座水泥大桥昌江大桥。80年代中期建了珠山大桥,90年代中期又建瓷都大桥,2005年建了白鹭大桥,现在短短几公里内昌江上就有4座桥了,方便了交通,扩大城市范围,为瓷都添了新景。”

“还有公交也变化好大。1955年全市只有两部公交车,还是烧木炭的蒸汽机动力的,路点和终点就在太白园和观音阁,你说那时市区范围有多小、多落后呢。”

“教育医疗方面,我来时全市中小学生加起来都不到1万人,现在却有22万人,光本市学校就有几十所。50年代我们只有一个医院,地点在龙珠阁那,现在数数看有多少啊?”

“活到今天,我很知足很感恩了,我感党之恩,感人民之恩啊,生活富足,四代同堂,身体健康,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一切。”

自参加革命队伍,69年的风雨历程,无数牺牲,奉献,王元芝对革命事业,对国家进步,对瓷都家园的沧桑巨变,自然有着与常人不一般的体会和感受。

因为心中,有永远的共和国,永远的瓷都家园,永远的魂牵梦绕…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