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赣州新闻 » 正文

戴子清:援疆支教三十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4-20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507

  网络报道:30年前,戴子清在料峭的春寒中踏上了援疆支教之路。那时,他是市教育局《教育通讯》一名风华正茂的编辑。

  30年后,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戴子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景德镇。此时他已年过花甲,鬓染霜华。

  30年悠悠岁月,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新疆,奉献给了基层,奉献给了支教事业。

投书《光明日报》,他圆了自己的“援疆梦”

  与共和国同龄的戴子清,高中毕业后当过下乡知青、做过工人。1978年参加了刚刚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被上饶师专录取,主修中文专业,那一年他29岁。

  在校学习期间,支边青年返城的消息不断传来,也不时有边疆人才流失、学生求学困难的报道见诸报端。这在戴子清的心里激起了涟漪。

  “边疆的稳定关系到祖国的稳定,边疆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发展,祖国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命运。”渐渐地,在戴子清心里萌生了支援边疆教育的想法。他向有关部门先后发出三封信,表达了支边支教的愿望,结果久无音讯。

  1981年7月,戴子清分配到景德镇市教育局任《教育通讯》编辑。虽然他很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援疆支教的情结还是在心底挥之不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戴子清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新疆石河子地区严重缺乏教师。看了这则消息后,戴子清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他提笔铺纸,向《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信,强烈地表达了愿意“自讨苦吃”,去援疆支教的决心,并希望《光明日报》能给予支持帮助。

  1981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以《我的心向往边疆》为题在一版头条发表了戴子清的这封来信,并加有编后语,盛赞援疆支教、自讨苦吃的精神,第二天人民日报转载此信内容。

  这封信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光明日报》等媒体的联系、支持下,他援疆支教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1982年2月21日,初春的瓷都寒意阵阵,在亲人朋友的送别下,戴子清登上了驶往新疆的列车。他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天,母亲望着我,笑笑,说你去吧。母亲是从不流泪的。后来我才知道,她第二天大哭了一场。毕竟我是家里的独子啊。”

  沉在基层,他当了9年的“孩子王”经过10多天的颠簸辗转,戴子清来到了援疆的目的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师121团。迎接他的是大西北漫天飞舞的雪花。

  121团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沿,有4所学校,条件十分简陋,师资力量缺乏,仅团一中就缺20多位教员。戴子清被分配在一中教初二两个班语文,担任班主任。在121团,初来乍到的戴子清还是感受到了生活和工作上的不适应:恶劣的天气条件还好说,咬咬牙就能挺过去,让他最难忍受的是那份难以名状的孤独;还有班里那群十三四岁的孩子,除了爱打架的,还有抽烟的、逃学的、上课捣乱的,已经换过几次班主任。

  “我来就是要吃苦的,越苦越能够锻炼自己。”在困难面前,戴子清展现出自己的韧性。感到孤独时,他就时常给父母亲写信,把身边的故事一一地说给他们听;为了能扭转所带班级的班风、学风,他利用这个班学生非常好动的特点, 成立了足球队、拉拉队,课余与学生们一起撒欢儿奔跑,假日带学生去沙漠旅行, 农忙领学生下连队劳动, 还在班里开展了唱歌、演讲、办墙报、智力竞赛等活动,把学生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上来。

  他还时常骑自行车进行家访。新疆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一次寒假家访,有位家长惊讶地说“: 老师, 您知道今天的气温吗?零下30度啊!”当地人都不敢出门,问戴子清是怎么过来的, 他淡淡地回答:“早已习惯了。”面对这样的教师,家长们说:“放心了。”学生们给他写信:“您像父亲般严厉,又像母亲般慈爱。”

  学生就是这样,当感受到来自老师那份深深的爱意时,他们就听话了,对学习也有兴趣了。初三毕业时,班里每个学生平均分提高了50分,获多种文体奖项,一跃成为全校先进班集体。

  在团一中,一心扑在支教事业上的戴子清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党员。后来,他还担任了学校的领导工作,被组织任命为学校党总支副书记。

  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让戴子清收获了人生的幸福:1983年,他和来自山东青岛的姑娘刁葵华成亲。新房是泥坯垒成的旧土屋,时常漏雨停电。有时暴雨骤降,冲开草泥房顶直往里灌,屋里便全是水,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暑假,夫妻俩便打土坯砖,垒砌院墙,平地整畦,种菜种瓜,日子虽然清苦,倒也有种其乐融融的幸福。1987年,女儿出生。他给女儿取名戴岳,希望女儿具有大山一样的品格。

横跨天山三十载,人生壮歌华美灿烂

  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戴子清给出的答案总是那样出人意料。

  上世纪90年代初,新疆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决定选调一批基层领导干部支援南疆建设。戴子清和妻子商量后,在学校第一个报了名。好心人劝他:“你苦干了9年,也有了老婆孩子,何必还跑到南疆去自讨苦吃,你到底图个啥啊?”

  戴子清不为所动,1991年,他举家迁往了南疆和田地区,那一年,他女儿还不到四岁。在他看来,“只要党和国家有需要,哪能贪图个人享受和一己私利呢?”

  和田地处昆仑北麓,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 多风沙、浮尘,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干旱地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和田人命真苦,一天要吃三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足见当地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

  选调和田后,戴子清分配到墨玉县扎瓦乡,任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育卫生工作。他是当地这个层次第一位汉族干部。下乡考察,他发现村里缺教员、缺教室、缺课桌,不少学生还坐在沙土上露天听课,便不断反映和争取。这个乡逐渐补充了40余名教员、170余套课桌椅以及大量过冬取暖燃料。1992年,和田陡然连降几场罕见的大雪,雪灾之中学校怎么样?戴子清坐不住了,他冒雪来到基层学校仔细察看,对出现险情的教室采取果断措施,从而避免房倒屋塌事故的发生。维吾尔族师生见到戴子清,都高兴地朝他喊:“汉族书记亚克西!”

  1992年,戴子清调到县二中主持工作。三年后,戴子清又被调到县委党校负责教学工作。2001年6月,他又一次服从组织调动,任和田地委党校校委委员、副校长。尽管年岁在不断增大,尽管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戴子清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给汉族乡镇干部、县直机关干部、理论骨干授课,常常写稿、备课至深夜甚至天明。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之余, 戴子清还常常外出宣讲中央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7年秋天,他从偏远的民丰县开始,前往于田、策勒、洛浦、和田、墨玉、皮山等地一场接一场地宣讲,一直讲到沙漠深处的安迪尔乡, 讲到昆仑山里的柯尔克孜民族乡,行程近2000公里,听讲人数达1.56万人,其中各民族教师1.1万余人。

  “援疆支教三十年,我从未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我热爱祖国,热爱新疆,虽然现在老了,但我还会用自己的专长为新疆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回顾援疆支教的人生经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眼中闪烁着炯炯如炬、热情似火的光芒。他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莽莽苍苍的昆仑山,回到了静静流淌的喀拉喀什河,回到他为之奉献了30年的祖国边疆。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