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上饶新闻 » 正文

上饶报道:抽奖还是陷阱?网上抽奖套路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0-16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13722

  以抽奖之名行营销之实

  小心!网上抽奖套路多

  百元话费礼包、千元代金券、50万元保险额度……打开微信、支付宝、微博等网络平台,各式抽奖小程序和相关页面随处可见,“幸运女神”似乎时常降临,部分商品优惠券更是“百发百中”。殊不知好运“爆棚”的背后,暗藏着商家营销套路甚至陷阱。

   “大奖”诱你掏腰包

  “这是我本周抽到的第4张乳胶枕代金券了。”谈起自己网络抽奖“百发百中”的纪录,沈女士有些哭笑不得。由于工作原因,沈女士时常要在某网络平台填写问卷,最后的“抽奖转盘”曾是她最期待的环节。

  “起初觉得是自己运气好,谁知后来发现每次都中‘大奖’,身边的同事也都能抽中。”沈女士告诉记者,所谓的网络抽奖实际上就是一个弹窗界面下的虚拟转盘,其中不乏“现金红包”“话费礼包”等实惠的小奖品,但最终指针都会和这些奖品“擦肩而过”,落在商品优惠券、保险额度等“大奖”“特奖”身上。

  随着网络抽奖的推广,曾经在地摊糊弄人的“老把戏”如今转战线上小程序,背后则是深深的套路。有的网络抽奖平台为了吸引消费者参与“空手套白狼”,刻意编造“新款手机”“万元红包”等子虚乌有的诱人奖品内容,而最终抽得的奖品则纷纷指向下一次消费。

  “这些网络抽奖的结果大多是提前设定好的。”相关技术人员揭秘称,网络抽奖软件开发一般都留有“后门”,平台方可通过第三方软件随时随意设置奖品内容及相应的中奖概率,制造奖品与消费者“擦肩而过”的假象。

  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网络抽奖的本质不过是变相售卖营销,是一种让消费者为特定商品埋单的诱导行为。这种以抽奖之名、行营销之实的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消费者到其他平台消费,如果消费者没有辨识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

   “馅饼”到手变陷阱

  今年9月,家住北京的小闫通过微信小程序抽到一张2000元代金券,加上链接内提供的“特殊折扣”,只要再掏500元就可购入一台标价近3000元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这台“物美价廉”的扫地机器人购入不到一个月就已落得“墙角吃灰”。

  “产品配套的App早就下架了,所有功能都不受控制,用起来像‘智障’。”小闫告诉记者,这款扫地机器人的生产厂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倒闭了,经销商只是利用抽奖的形式低价处理库存尾货,宣传的功能卖点没有相应软件来实现,“空剩一副智能的皮囊”。

  功能不齐全,增购耗材更是宛如大海捞针。小闫很是无奈,商家不但以“低价处理”为名拒绝退货,同时又不能为产品提供相应零配件供给。“目前只剩下两支备用毛刷,用完后这台机器人将彻底成为废品。”

  质量崩塌、货不对板、变相欺诈……在网络抽奖衍生出的消费中,类似的违法行为已不是新鲜事,而小家电、化妆品、养生用品等低成本、高利润的产品也给商家足够的价格操作空间,成为抽奖消费的重灾区。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明表示,商家通过网络抽奖的模式诱导消费者购买孤品尾货和伪劣产品,实际上就是利用一些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以中奖、优惠券带来的巨大的价格差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消费者若经不住奖品的诱惑发生购买行为,不仅产品质量和售后难以保证,更有可能迈入不法商家埋下的连环陷阱。

  加强监管助维权

  面对利用网络抽奖胡作非为的不法商家,消费者在维权方面绝非无法可依。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2019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如果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存疑可以联系卖家申请退换货,并拨打质量监督电话和消费者热线寻求正规渠道帮助。如未果而又觉得自己损失较大,可以运用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权。”王晓明说。

  不过在实际维权行动中,消费者往往会遭遇不小阻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介绍,“抽奖消费”涉及的商品金额通常不高,而事后的维权周期比较长。部分消费者考虑到维权带来的额外时间和精力成本,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不再追究或难以追究商家的责任。

  另一方面,网络抽奖及消费过程涉及抽奖平台和商家等多个主体,其中的违法行为不易被消费者察觉,取证也相对困难。即便完成取证也要面临责任分担等问题,最终很可能在抽奖平台和商家之间无休止地“踢皮球”中不了了之。

  “对于网络平台上名目繁多的抽奖活动,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予以规范。”陈忠云认为,在鼓励消费者维权之外,应尽快填补监管缺位。目前在网络抽奖及相关消费的监管上仍存在盲区,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网络抽奖网上审核机制,同时与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对接,确保抽奖公平公正、奖品货真价实。(记者金晨)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