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上饶新闻 » 正文

上饶报道:青少年追星调查:警惕饭圈思维侵蚀主流价值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29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16470

  上篇:“大粉”指哪打哪,“学生粉”冲锋陷阵

  饭圈,这个原本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如今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从低龄的中小学生,到中青年白领、自由职业者,群体越来越普遍化。更有娱乐企业、职业粉丝从中操控,年长的“粉头”组织指挥,年幼的“学生粉”冲锋陷阵,在“打榜”、骂战、举报等竞争中甘当免费劳力。

  最近,半月谈杂志社对全国2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开展“青少年追星调查”。结合此次调查,半月谈记者又采访了众多粉丝、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发现青少年粉丝群体易受人操控利用,饭圈互撕网暴、党同伐异的不良风气,容易对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

  追星群体画像:低龄化、职业化

  今年19岁的媛媛一年前到韩国读大学,而她学习韩语的初衷却是因为追星:“我3年前开始喜欢一位韩国明星,为了获取偶像更多的信息我自学了韩语。”

  对于正读高中的小新而言,高强度的学习之余,“混饭圈”是她缓解学习压力的方式:“明星不需要完美,只要身上有能吸引我的闪亮点。看他的节目,我很放松很快乐。”

  “哥哥很努力,即使生病也要在舞台上坚持完美地表演,他一直激励着我。”高三学生小舒说,虽然很难亲眼见到自己的偶像,但是许多朋友都从偶像身上获得了奋斗的动力。

  类似的“学生粉”数量庞大,近年来饭圈低龄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此次调查问卷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

  受制于自身财力和课业压力,学生粉丝对偶像的支持多处在“声援”(公开发表言论表示支援,不付出或付出少量金钱)层面。这些学生粉丝多数处于饭圈的底层,真正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是资源站站长、后援会高层等中坚力量,他们多数是成年人。

  多名饭圈资深粉丝介绍,过去人们对饭圈的印象是粉丝自发形成的自娱自乐的集体组织,如今许多明星后援会正在走向有组织、专业化的公司运作。饭圈内部存在不同派系,会因为经济实力、话语权、影响力等资源将粉丝划分为三六九等。

  对于部分职业粉丝来说,追星是一份工作。27岁的偶像资源站站长林晓晓在社交媒体上有数万粉丝。她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紧跟偶像行程,拍摄他日常的照片和视频。

  “这些照片发布到资源站账号上很受粉丝关注,如果粉丝数量达到一定规模,还能接到广告。我还可以制作偶像的PB(photobook照片书)卖给粉丝赚钱。”林晓晓说。

  话术操控“学生粉”,打榜塑造偶像“金身”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明星够不够红有了可以量化的指标。“打榜”是目前流行的一种声援偶像的方式:为了证明一个明星的热度,粉丝会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推出明星排行榜的平台,为自己支持的明星投票甚至极端刷票,用来提升自己支持明星的排名。

  问卷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中学生会选择在评论区声援和“打榜”投票支持自己的偶像。

  “人手必须20个微博号”“MV打榜单曲循环3小时”“上热评了,速来转赞评”……这些乍一看让人满头雾水的指令就是粉丝“打榜”的日常。半月谈记者翻阅某个流量明星数据组微博发现,每天包含投票、签到、搜索等打投任务有14项,粉丝在评论内“打卡”完成。

  “大粉”发布任务,“学生粉”执行任务,是基本的操作套路。“‘大粉’就像是粉丝中的‘传教士’,很多时候是由他们来解释一个偶像有什么特质,为什么值得被爱。而大多数青少年粉丝则由于能力有限,受到他们的影响,附和、支持他们的观点,听从他们的指挥。”娱乐行业从业人员叶舒说。

  “你哥值得更好的”“一定要让哥哥的排名保持住,后面追得紧”“动动手指,你忍心他被嘲笑吗”……对“大粉”来说,诸如此类的动员策略司空见惯。

  参与多个内地明星后援会的资深粉丝余音告诉半月谈记者,“大粉”的套路可以总结为“话术”动员加抽奖,以及有活动优先考虑的承诺。“‘学生粉’在后援会基本上就是一个工具人,‘大粉’指哪打哪。他们很容易情绪化,正值自我感动期,加上大氛围如此,就会不自觉地入套。”

  “大粉”的情感动员、社群的裹挟力量,让众多学生粉丝疯狂“打榜”。“其实完成这些任务很枯燥,也很浪费时间。”大学生刘梦梦说,“但有一些大粉会说,你什么都不做,其实不是真的喜欢他。看到别的粉丝这么拼,自己有时候也会有点羞愧,慢慢地我也开始参与一些做数据的活动。”

  传销式洗脑,警惕饭圈思维侵蚀主流价值观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种打榜和花式应援成为常事,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也更为牢固。而粉丝“抱团”为偶像制造影响力的行为也不再局限于娱乐圈的排行榜,开始向社会政治议题蔓延扩散,以此塑造偶像不仅“高人气”,还是“正能量”的公众形象。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周逵说,国内娱乐圈对艺人的公德要求很高,面对公共事件时,艺人需要通过发声进行正面资本的积累,这是一种隐性的“传播资本”,能够让他们形成比较好的公众形象,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形象危机。

  至于一次次转发背后,究竟是盲目跟从还是理性判断,仍然存有争议。周逵认为,粉丝群体也并非刻板印象中的“无脑”,恰恰相反,他们在社会政治事件中高度敏感和谨慎,会反复确认事情的是非曲直,揣测主流价值观。但明星的观点如果出现错误导向,确实会对青少年产生一定影响。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年龄较小、辨别能力较弱,思想观念极易被饭圈单一狭窄的工具价值覆盖。问卷调查中,在“国家面前无偶像”的判断选项中,认为“毫无问题”的仅占39.8%。而在另外一个关于“中国饭圈女孩为韩国军人应援”的观点统计中,认为“能理解”者占61.9%,接近2/3。

  在多次粉丝的争斗中,举报、互撕、人肉、网络暴力等行为频频出现,低龄粉丝总是冲在前头。这些事件看似仅仅是饭圈内部争执,无关大局,实际上,饭圈裹挟青少年开展的每一次争斗,都在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侵蚀主流价值观,其运作模式越是高效可复制,对社会就越危险。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饭圈事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事件,其高度组织动员能力值得警惕。为了达到目的,资本雇佣的一些网络黑手,身披十几件“ID”马甲,不惜踩踏社会文化和法律底线。在“传销式话术”的催眠下,饭圈青少年成为明星背后的娱乐产业资本争抢注意力资源的利器,其思维、行动、价值观都受到深度影响。

  “我们需要警惕如今粉丝追星过程中制造冲突、党同伐异的行为逻辑,对价值观尚未完整建立的青少年粉丝造成危害,避免他们成为导致社会不安的隐患。这也是避免粉丝追星被污名化的关键所在。”叶舒说。

  下篇:网暴频“出圈”,治理有挑战

  机场追星导致航班延误、通过网贷购买偶像代言产品、举报在报道中“伤害”自己偶像的记者、用“少布置作业”奖励应援学生……此类事件近年来频频发生,表明饭圈文化的不良因子正在频繁“出圈”,已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破坏,部分行为甚至造成了人身伤害。

  粉丝社群扩张,衍生更多网络暴力

  近年来,饭圈的聚集地已不再限于微博,“八组”和“兔区”等也逐渐成为新的重要阵地。

  据了解,“八组”是名为“豆瓣鹅组”的豆瓣小组的昵称。作为豆瓣活跃度最高的小组,各种关于娱乐圈的“爆料”“吃瓜”充斥着“八组”页面。当有关艺人的话题发布后,挑刺和纠错是必选动作。“看XX演戏我真是尴尬癌犯了”“XX这个智障人设真是吐了”……这些刻意的嘲讽必然引起该艺人粉丝的激烈反驳,进而把明星八卦引向一场骂战。

  “兔区”则是晋江文学城下设的网友交流区,原为网络小说讨论区,其后也变成粉丝社群的一大聚集地。该平台上所有用户均为匿名。

  “在这里最常见的就是谩骂。”两年前接触“兔区”的小婉在现实生活中是个文静女孩,但她坦言匿名的“面具”能把所有人的戾气放大。“面对那些对我偶像的诋毁,我会用同样的话回击。当时不觉得这些话脏,因为论坛里的人都是这个状态,但事后也会觉得当时自己头脑发热。”小婉说。

  与网络骂战相伴生的,是“人肉搜索”成为粉丝们常用的打击工具。

  受访者青青说,在和另一个饭圈的“斗争”中,自己的照片被对方曝在了网上,并配上“丑”“猪”等侮辱性字样。不久后,家庭、学历、工作等信息被陆续曝光,严重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这种网络暴力能不能使粉丝们警醒?答案是未必。半月谈杂志社对全国2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粉丝群体中18.9%的人声称自己曾遭遇网络暴力,但同时,他们中又有48.7%的人同意“对‘为非作歹’的粉丝,教训他们一下是必要的”。

  “一些学生已经把党同伐异的饭圈逻辑从网上带到了网下,日常生活中以敌我思维对待人和事。长此以往,他们会拒绝复杂思考,难以保持批判性思考和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说。

  追星频频“出圈”,侵害公共空间

  近几年,粉丝在机场追星致使旅客登机受阻、航班延误的事件屡见不鲜。搜索发现,仅在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2017年有记录的粉丝警情就有20起;2018年1月至7月,粉丝警情发生7起。2018年12月,4名粉丝在香港登上前往韩国的航班,在成功给偶像拍照后,又要求下机并全额退款,最终迫使机上旅客全部重新安检,航班因此延误。

  根据粉丝自述,航空公司有管理漏洞可以利用,即采取“先买全价票再退票”等手段进入机场隔离区甚至登上航班,达成“任务”就退票大吉。此外,还可窃取艺人身份信息,从而将艺人机票取消、改期或把艺人座位和自己“值”在一起。“有时也是经纪公司主动为之。比如,为增加艺人的人气,提前安排我们接送机;有时是把艺人的机票信息透露出来,让我们机场堵。”受访者小艾说。

  除了机场,酒店、饭店的公共秩序也时常因粉丝疯狂追星而受到影响。在不易看到的地方,有青少年为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偷父母血汗钱,或走上网贷之路;有青少年粉丝响应“粉头”号召,自掏腰包为偶像进行天价应援,不惜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

  有粉丝经济研究者指出,近年来粉丝电影增多,这种电影的目标观众就是参演明星的粉丝群体,在电影宣传和上映期间,粉丝会迅速结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参与包场观影、为偶像造势等活动。

  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文化挑战治理方式

  “如果你支持的明星做错了事,你会怎么看待?”前述调查问卷显示,在粉丝群体中,选择“小错原谅、大错不原谅”者占48.2%;选择“人孰能无过,大错小错都会原谅”的占36.5%。此外,13.1%的粉丝坚信自己的偶像不会犯错,而选择“不原谅”的仅为2%。

  “有老师发现,一些长期追星的学生会为偶像的一切不合理言行作辩解,而这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表现出规则意识不强,对不良习性接受度更高等特点。”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说,如果任由文化糟粕传播,将对更多正在形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陈宏观认为,“追星”是青少年难以放弃的文化娱乐诉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追星”的形式也必然不断创新。堵不如疏,学校要做的,是在对教职工带头追星一票否决的基础上,给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帮助青少年认识到精神需要成长,对偶像言行要学会辨析,追星行为不可越界等。

  粉丝经济大行其道,也缘于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吴畅畅建议,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教育都急需传递大义大于私利、共赢大于竞争的理念,以此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家国胸怀,防范饭圈文化中二元对立思维、个人中心论等不良影响。

  法律规制同样重要且紧迫。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饭圈内部基本都有“应援部门”“反黑部门”“宣传部门”等,尚无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少年极易受到各部门“负责人”话术和态度的影响。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表示,必须不断完善网络信息传播和互动规则,有关部门要以明星经纪公司为监管重点,对经纪公司、粉丝群体危害网络和社会公共安全,冲击主流价值观的违法行径要依法及时处置。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从社会心理层面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与传统家庭结构解体、人际关系疏离、网络“群体性孤独”中渴望陪伴的心理需求相伴生,是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的共同挑战,必须不断研究新问题、新趋势,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才能找到最优的答案。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