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九江新闻 » 正文

千年瓷都景德镇:在非遗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17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12024



镇窑复烧资料图

  瓷都信息港讯(黄胜 邵婧 黄原珂)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景德镇这样,从古至今依靠一种产业,延续千年。如今的景德镇既拥有丰富的陶瓷物质遗存,又拥有大量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遥相呼应、互为表里,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殊而宝贵的财富。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样的是,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不只是生存和传承在书籍记载上,也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像毛细血管般遍布在这个城市的躯体中,形成了一种大型生态,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陶瓷文化。

  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国家古陶瓷研究修复中心,完成手工制瓷技艺数据库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把陶瓷文化保护和传承放在重要位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这些口传心授的历史?如何创新和丰富这些极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成为了摆在景德镇面前的机遇和挑战。

  原汁原味 唤醒记忆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景德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根烟囱都浸润着陶瓷文化的气息。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钟志生说,要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体现“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使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为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景德镇突出抓好老城其他区域整体风貌保护利用,先后对湖田古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恢复了一批古码头、古会馆、古店铺等,使景德镇始终呈现“活着的历史”。

  “地下的文化堆积层、地上的历史文化景观、手艺人的高超制瓷技艺、老百姓记忆中的瓷业故事和瓷业习俗等都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市非遗研究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方建文告诉记者,市非遗研究保护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在保护与利用中形成了具有瓷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如今,全市发掘整理各级非遗保护项目73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6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于2009年入围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名录评选,是江西省首个入围联合国名录评选的非遗保护名录。

  同时,我市注重利用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2014年下半年,正式启动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纪录片《匠心冶陶》的拍摄。《匠心冶陶》先后采访拍摄了135位制瓷工匠,采集素材达4000多分钟,总共18集,总片长300多分钟,全面、真实地记载了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全过程和代表性门类。这部承载了景德镇一千多年精湛陶瓷工艺的纪录片为后人学习手工制瓷技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活态的影像记录,更是弘扬中国陶瓷文化的珍贵资料。

  据了解,我市还出版了《中国瓷都陶瓷传人》《瓷都瑰宝》《景德镇民间故事》等书籍,其中《中国瓷都陶瓷传人》一书收集了68位代表性传承人的经典力作、成长经历和技艺特点,是我市首本记录非遗传承人的书籍。

  工匠精神 薪火相传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与景德镇制瓷史并存,一件件精美瓷器的背后,是一代代陶瓷艺人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是千年不息的窑火铸就的工匠精神。

  匠人身上总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出自陶瓷世家的朱筱平是家族里的第八代传人。“清末社会动荡,胭脂红工艺逐渐没落。我的祖父曾在御窑厂供职,家中留有胭脂红釉的烧制秘方,但只写了个大概。”在朱筱平心里,总惦记着这个秘方。

  2007年,朱筱平开始了烧制胭脂红的尝试,寻找原料,掌握泥胎高岭土配方,尝试釉果投放比例,调整窑烧温度……却总是遇到色彩不达标、效果不稳定等各种情况。“一开始,失败了很生气,就把那些残品砸掉了,后来失败得多了,舍不得扔那些半成品,专门找仓库存起来了。”儿子曾表示:“爸爸你做不出来就不要做了,这哪里是烧瓷器,是在烧钱。”但朱筱平总觉得:“老祖宗能做到的,我们现在反而做不到,是件很惭愧的事情。”直到2015年,重新组合了工艺流程,倔强的他终于成功复烧出胭脂红瓷。

  近五年,朱筱平设计的多套件胭脂红系列瓷器被选为国礼,走向世界各地。从祖辈前店后厂的小作坊生产,到今天创立自己的品牌,朱筱平觉得,匠人身上的那股倔强精神,是景德镇陶瓷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

  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要素。传承人是非遗的承载者、传承者、传播者、实践者,近年来,我市通过评审机制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目前全市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874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8人。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景德镇元青花非遗传承人蔡文娟等人精湛的制瓷工艺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多年来,我市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全国及世界性的非遗大展,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艺术创作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反映时代的特色和人文思想,组织非遗传承人走出去开阔眼界、交流互通,也是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好方式。”方建文对记者说。

  在延续传统制瓷工艺生产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形成了政府主导、专家和老艺人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保护传承工作格局。近年来,我市依托景德镇陶瓷大学,争取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研修培训”资格,使得我市越来越多的传承人能够得到培训学习的机会,出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密切了高校与民间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的联系,有力增强了我市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力。

  活态传承 尽显魅力

  2019年12月12日,景德镇明清御窑青窑点火复烧活动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举行,老艺人们娴熟的制瓷手艺让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感受到了景德镇传统非遗技艺的迷人魅力,点火仪式上熊熊燃起的窑火更是令人找回了“一城瓷器半城窑”的记忆。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向在场游客介绍道:“景德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这一国家战略给古老的景德镇带来了新机遇,而今年作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元年,我们点火复烧这座历史名窑,更具意义!”

  据了解,2006年,国务院公布景德镇传统瓷窑的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9年开始,景德镇相继复烧了10余个历代典型瓷窑,实现了非遗的有效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传统古窑业得以活态展示。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生产实践作为手工制瓷技艺活态保护的重要途径,积极扶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鼓励基地在生产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通过近几年非遗基地的创建,一批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企业脱颖而出,全市现有陶瓷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3家,其中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2家、省级15家。

  名坊园立足于“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历史底蕴,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运作模式,以“海选”方式聚集散落在景德镇古街偏巷的名人名坊,吸纳全世界各产瓷区知名工坊和全国各大窑口传承人参与建设。走在名坊园,“一不小心”就能碰上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一睹景德镇陶瓷的千年芳华。

  邓希平是景德镇颜色釉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工作室及艺术馆就坐落于名坊园内。走进邓希平的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的海洋。在灯光下,她创作的颜色釉作品仿若流霞,如梦似幻,折射出绚丽的光彩,令人爱不释手。“这些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我们恢复了很多失传的工艺,也创造出许多新釉料品种。”如今,已古稀之年的邓希平仍然不想停住脚步,她觉得不断推广颜色釉是她的使命,传承颜色釉更是她的责任。

  2020年初,面对突然其来的疫情,市非遗保护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开展2020年景德镇“非遗助力战疫情”线上作品征集、线上展览活动,全市非遗人以笔言志,描绘起群防群控、众志成城的感人场景,刻画举国同心、驰援武汉的军民形象,一幅幅战“疫”作品全面展示了非遗人面对疫情,立足岗位、发挥特长所展现的情怀与智慧,为广大人民群众特殊时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夺取全面战“疫”胜利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方建文告诉记者:“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非遗传承创新插上了翅膀,我们要大力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以申报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作为抓手,以传统工艺振兴为路径,打造以非遗文化为特色的展览馆、文化公园和文化综合街区,充分彰显陶瓷文化的魅力,使景德镇成为集中展示中华陶瓷文化的瓷都,全国乃至世界的陶瓷产业标准和创新中心。”(来源:景德镇日报)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