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国际国内 » 正文

古籍善本何以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4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16688
据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在如此汗牛充栋的海量古籍中,哪些书算是善本,哪些书不算善本,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范畴,也是一个难以估量的数据。一般而言,一部古籍若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三居其一,即属善本。但随着时代的下移、书籍价值认识的不同与人们喜好的变化,善本的判断也因时、因地、因书、因人而异。如果我们用一句简单而不过时的话来说:在一种书的诸多版本中,相对内容全而文字讹误少的版本就是善本;更通俗地说,善本就是一部错误较少的好书。

  古籍是记录我国传统文明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凝聚传统文化记忆的遗产与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存在和传承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充分珍视与利用现存古籍,挖掘和阐发古籍善本自身蕴含的文化元素,学习、鉴赏、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要讲好古籍善本的故事,展现薪火相传的文化魅力与民族精神。我们以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所编《金石录》为例,赵、李二人伉俪情深,家无余财,却典衣缩食,嗜好收藏古籍文物。后不幸宋金战起,逃难南方,所藏散佚殆尽。李清照在经历夫丧书亡的颠沛流离后,整理编纂成《金石录》三十卷。由此可知,李清照不仅是南宋一流词人,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金石学家。《金石录》的流传,也恰如其成书过程一样曲折艰辛。此书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淳熙前后所刊的龙舒郡斋本,宁宗开禧时浚义赵不譾曾重刻。然而,这两个本子都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流传的都是传抄本,沿讹踵谬,弥失其真。清代最早的刻本是顺治时谢世箕所刊,后来乾隆时著名学者卢文弨参校各本,详加校勘,付梓印行,《金石录》方有了一个可读的通行本。但清初藏书家冯文昌却意外地收藏到不全宋椠本《金石录》十卷,这真如得之天璜,极为稀珍,冯氏立即刻了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图章,以表夸耀。后来此残本又转藏于江立、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诸人手中,亦皆刻“金石录十卷人家”小印。此残卷如今归于上海图书馆,摆脱了人失人得、命若游丝的恶运,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可见一部书流布于世,编著者固然其功至伟,但藏抄、刊刻与流传过程中的任何环节,缺一不可。一部书的流传史就是一部生命史,因为书籍是有生命的,甚至是九死一生才传到今天的。一个善本的故事,也溢漫着先贤文化传承不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二,要重视与发掘善本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时代丰采。一部古籍能否刊刻、流传并发挥其价值,有时甚至是偶然因素所致。清乾隆期,主流学术是考据学,但当时学者崔述却不媚时好,深研史籍,有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怀疑精神与坚韧毅力,花一生心血著成考辨札记性质的专著《考信录》三十二卷。云南石屏人陈履和,在接读崔氏部分书稿后,便坚意拜崔为师,成为崔氏唯一的弟子。崔述临终之际,遗命将书稿全部交与陈履和。陈氏赶到后拜受遗书,改称自己的斋名为“遗经斋”。陈氏将一生的精力和所有资财都花在了为其师刊书上,刻版不懈,可惜版片刻竣,未及刊行,就逝于浙江东阳县任上。遗书版片二十箱寄托金华府学,心志未竟,而师徒俱归道山。民国时期,胡适在日本发现《考信录》后非常重视,回国后令顾颉刚等人整理出版。顾颉刚深受崔氏影响,创立“古史辨派”,成为二十世纪史学流派中的中流砥柱。《考信录》在崔述师徒身后,发挥出了巨大的学术能量与深远的影响力。像《考信录》这样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的古籍,不在少数,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充分发掘,并给予极大的尊重与重视。

  第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与古籍数据库的作用,将古籍善本进一步数字化与网络化,使更多人学习、传播与热爱古籍,热爱优秀传统文化,让古籍“火”起来。今日世界已进入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不再限于到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才能借览古籍。古籍数据库中完整而清晰的古籍扫描图像,使我们有条件看到甲骨金文、帛书汉简、唐代写本与宋元刻本,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各大图书馆与研究者,不能仅是将古籍数据公诸网上即告完成,而是应该在介绍、宣传与推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举办各种高深的专家讲座外,还要做更多的普及类讲座;不仅要在各高校与图书馆举办,还应深入工厂与农村,甚至是到中小学去,给孩子们讲解古籍在刻版、字体、纸张、版式、用墨、装订、钤印、题跋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让他们鉴赏与品味古籍之美与传统文化之典雅与厚重,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进而逐步喜欢与热爱古籍,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后继者和弘扬者。

  第四,要大力发掘古籍,加快整理古籍的步伐,激活沉睡在馆阁中的古籍,让古籍“活”起来。目前已经影印与整理的,只是现存古籍中的少数,绝大部分的古籍仍深藏难出,蒙尘插架。我们的目光总是盯着历代少数名家与他们的名著,反复影印、点校、注释与翻译出版,而那些尚未被人所知的著作,并不是它们不重要或不是善本,而是无人阅读、研究与整理。因此,若要进一步盘活古籍资源,扩大其影响力,就要着重于乏人问津之古籍的开发、整理与利用。书籍毕竟不是文物,阅读利用永远是其第一属性,而文物属性是第二性甚至第三性的。藏而不用,等同文物,就失去了书籍的天然属性。尤其是一些古籍孤本,终归是会消亡的,整理出版,化身千万,才是对古籍最好的保护。因此,冀望各大图书馆,持更为开明开放的态度,在古籍的开放阅览、影印整理方面,作出更大的成绩。这是需要学术界与图书馆界的通力合作,才能达成的目标。

  第五,在西学兴盛、西化成风的今天,还要积极向全世界推介、翻译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成分,也有糟粕的内容,要选择具有经典性、权威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经史子集,来加大传播、推介力度。这些书籍所讲的,应是恒常的道理,是直指心性的温馨故事,是举世喜闻乐见而向上提引的道理,是古今中外人们都能接受的观点与内容。唯其如此,才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同与喜爱。这方面,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尚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恒久的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漆永祥)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