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国际国内 » 正文

千年窑火中的“复兴密码”——景德镇新观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13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9656

  新华社南昌1月13日电题:千年窑火中的“复兴密码”——景德镇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无论在中国版图还是世界版图上,景德镇都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它曾鲜明注解着“China”的昔日辉煌,也曾在“Made in China”的现代进程中经历迷茫。

  在时间的坐标上,可以看得更清楚。瓷运连着国运,千年窑火见证历史变迁。远的不说,就是改革开放40年间,这里也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有兴奋也有失意,有无奈更有奋起。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千年窑火中的“复兴密码”——景德镇新观察

游客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游览(2016年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如今,走进景德镇,3万多名“景漂”常年聚集于此,其中“洋景漂”5000多名,另外,还有2万多名“景归”。对人的巨大吸引力背后,一定是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

  千年窑火不熄,景德镇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而景德镇的根与魂始终熔铸其中。这座城市本身就如同一件需要仔细品味的古老瓷器,必须从其千年积淀的历史与文化中,才能真正探寻到“复兴密码”。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千年窑火中的“复兴密码”——景德镇新观察

  在景德镇陶溪川国际工作室,一位来自美国的艺术家在制作陶瓷艺术品(2016年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对话历史 对话现代 古瓷都展现新风貌

  冬日午后,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拉巴尔走进自己在景德镇的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创作。

  工作室里,名为《拥抱》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带状的瓷条以卷曲的姿态环抱青花瓷瓶,西方的艺术美感与东方文化完成了恰到好处的融合。“这件作品就像是扎根在景德镇的我一样。”他打趣道。

  三年前,曾旅居世界多地的拉巴尔选择定居景德镇,创立工作室,将自己融入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之中。

  今天的景德镇,吸引着世界多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漂”到这里。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瓷都,景德镇在历史上就是一座移民之城,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曾集聚于此,创造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陶瓷艺术。

  如今,这一景德镇的文化现象正以全新的方式再现。这座保持了最完备手工制瓷技艺体系、以一个产业支撑千年的城市,被赋予了时代的崭新活力,发出穿越历史的吸引力。

  然而,时光回溯到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座城市的状况却迥然不同,让不少慕名前来的陶瓷艺术家感到失望。

  几十年前,规模路径的依赖让景德镇几百家工厂白天黑夜开工,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灰霾中。而随着交通优势丧失、自然资源走向枯竭,城市小作坊无序林立,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景德镇的特质渐渐消磨,城市的发展寻找不到突破口。

  因瓷而生的景德镇,如今因瓷而变。

  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掩映在一片静谧的青山绿水中。

  110多间陶瓷工作室、48家陶瓷工厂、100多名国内国外艺术家常驻在此,而穿插在工作室、工厂之间的,是独具特色的民俗、咖啡厅、文化馆、双创空间等。

  陶瓷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交流;匠人们在这里施展绝技;游客们在这里休闲,或是亲身体验陶瓷工艺……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以三宝国际瓷谷等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中心园诞生,景德镇陶瓷艺术推广至设计、餐饮、书馆、民宿等,“陶瓷+”的形态越来越丰富。“漂”在景德镇的人,也不仅局限于陶瓷业本身,而且涉及艺术、绘画,甚至是物理、化学、材料等方面,跨界混合交流无所不在。

  “瓷”元素弥漫在景德镇的空气中,这座城市越来越体现出多元的气息。

  走进景德镇,贯穿全境的昌江两岸山水秀丽;一批湿地公园、休闲公园别具韵味;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等文化遗存遍布全城;不同风格的陶瓷文化园供游人体验休闲……窑址多、弄巷多、坯房多、会馆多、传奇多、故事多的城市个性凸显。

  在这里,随时可能与古老相遇,还有可能相遇的是创意。

  对于国内外年轻设计师和创业者来说,今天的景德镇,已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每年春天、秋天,中国美术院校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艺术青年,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都会相聚瓷都,带来一场潮流与艺术、青春与梦想的“春秋大集”。

  是的,这是一座历史之城,也是一座现代之城。

  从日用陶瓷到精细陶瓷、特种陶瓷、科技陶瓷等,景德镇正在打造陶瓷创新链、文化链、产业链。2017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达372亿元,艺术陈设瓷、高技术陶瓷占陶瓷总产值的近一半。

  从传统制瓷到现代文旅,从创意空间到工业服务平台,景德镇正不断拓展“瓷”的外延。2017年,景德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旅游总收入增长47.2%。

  与此同时,航空、汽车等产业也在景德镇发展迅速,直升机产业产值、产量占全国比重50%以上,一座超过10平方公里的“航空小镇”正全速起航。

  景德镇呈现出的种种新风貌,给景德镇人带来了获得感。2017年,景德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283元,人均存款达到37817元,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

  景德镇,这三个字本身就成为一个巨大的“IP”,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景德镇在新与老、土与洋、内与外的合力推动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2)千年窑火中的“复兴密码”——景德镇新观察

  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附近的一处老窑厂内,工匠们在制作陶瓷艺术品(2018年9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对话传承 对话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转型突围

  活着的博物馆。

  今天你来到景德镇,当地人一定会推荐去陶溪川看看。

  走进这个景德镇的新地标,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老房子上长出了新房子”。这里在保留改造景德镇原老瓷厂厂区的基础上,“嫁接”了博物馆、瓷器店、工作室等。

  用新业态复活工业遗迹、以零门槛促进双创、凭国际视野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在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看来,陶溪川“亲切、精致、浪漫”。这个代表景德镇新气质的地方,还登上过美国《纽约时报》。

  “拆?不拆?”

  老瓷厂变身“网红”创意街区,陶溪川背后的“操刀者”是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这位原国营瓷厂的厂长亲身见证了景德镇原“十大国营瓷厂”由盛转衰,也见证了景德镇转型中经历的抉择。

  随着旧有的优势丧失,尤其是全国其它产瓷区快速发展的冲击,以手工业为突出优势的景德镇一度毫无招架之力,6万技术工人流向其它产瓷区。

  而那正是一个房地产投资开始在四五线城市涌动的时代,面对当时房地产的高收益和对经济的显著拉动,景德镇也开始拆掉不少废弃工厂和老街区。

  然而,仿佛背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牵引,景德镇的主政者们很快意识到:世界可以再造一座曼哈顿,中国却无法再造出一座景德镇。

  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这里精益求精的匠人技艺与精神让世界惊叹,这里每一条小巷、每一座烟囱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源和财富……

  于是,景德镇转变思路,邀请全国乃至世界顶级的城市规划专家对城市发展需要的业态、产业进行系统调研、规划重构。政府对工业遗产进行租赁拍卖、改造升级,将其打造成为各类孵化基地、创业平台,吸引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不断聚集。

  “决定不拆老厂区,就是一个大的规划,就是一种大的创新。”全程参与陶溪川规划设计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说,景德镇的发展需要历史观、遗产观,陶瓷完全可以作为“触媒”激活创意产业,通过打造一系列的链条,带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

  告别了工业化时代的煤烟,告别了杂乱无章地扩张,景德镇转为打造“小巧而精美”城市,陶瓷产业也向创意产业转型,这也越来越契合后工业时代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相统一,更加重视手工、个性、美感等元素的趋势。

  做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人,景德镇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不仅聚焦产业升级,也更加注重打造基于手工制瓷业而衍生出的独特生活方式,更加重视打造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期让这座古老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今,走进景德镇西河湾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清沙白、青草如茵的生态美景。在很多景德镇人的记忆中,这里曾经地势低洼,污水横流。在对西河水系综合治理中,景德镇对低洼易涝地区623户房屋进行了搬迁,修复3.7万平方米裸露山体,建成约8公里长的滨河景观带。

  2017年,景德镇打响了治理生态环境的“攻坚战”。相比其它城市聚焦生态修复,或是把生态修复与城市改造相结合,景德镇打造的是生态修复、城市改造和文化复兴相结合的3.0版。

  正在建设中的昌江百里风光带,逐渐成为一条生态带、旅游带、文化带和经济带;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御窑厂遗址,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保护修缮,周边13.1平方公里被划定为重点保护区,部分民居、瓷行、会馆等风貌建筑和历史建筑也被逐步修复……

  “景德镇的老城保护要再现千年古镇风韵,新城建设要展现国际瓷都独特魅力,城市发展要呈现景德镇山水城乡融合的风情,这是城市的‘塑形’,我们还要‘塑魂’,铸好文化之魂、文明之魂、产业之魂、民生之魂,从‘面子’到‘里子’,都实现巨大变化。”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

  根植于陶瓷业,立足于千年瓷都,回归于深厚的瓷文化,景德镇的转型发展始终贯穿着它的根与魂。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千年窑火中的“复兴密码”——景德镇新观察

参观者在参观“笠间烧”日本陶艺家的作品展(2018年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对话自己 对话世界 坚守文化自信走在复兴之路

  泥与火,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得到的两样东西。

  但中国匠人们却通过“七十二变”,将生命的情感、经验与智慧融入,幻化成一个个可以与人心对话的精灵。谁能否认这是一个伟大的过程?这也许就是瓷器具有动人心魄魅力的根本。

  如果无法真正理解瓷器,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景德镇,二者都根植于朴素而又博大的东方哲学与文化,是注解中华文明的具象符号,成为世界版图上的独一无二。

  2018年9月28日,随着汽笛声响起,景德镇“中欧班列”正式开通,车上载满陶瓷、茶叶等产品,“景德镇”千年品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这幅画面似乎是从记忆深处浮现,古代景德镇盛产的瓷器、茶叶由昌江进入鄱阳湖,经长江转运后,通过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或“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线销往海外。

  自古与世界“对话”的景德镇,如今正在以全新气质融入人类文明的大河,其内核则是在一条新发展道路上对文化的自我坚守与自信。

  的确,景德镇曾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过困惑、停滞,甚至是衰败,但对于一个以千年历史为尺度的城市,这几十年也许只是一次短暂的徘徊,或是自我的一次蓄能。千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景德镇在复兴之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

  “景德镇是一个奇观,它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一定是源于老的东西。”

  75岁的日本陶艺师安田猛在景德镇生活了14年,曾在日本和英国生活工作多年,亲身见证世界陶瓷业超过半个世纪的迭代。用他的世界眼光来观察,景德镇是一座自我生长的城市,它的转型发展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在更有高度、更国际化的层面去树立文化自信,景德镇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79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从事陶瓷艺术60多年,景德镇是他一生的守望之地。近年来,他帮助一些国外陶瓷艺术家在景德镇创办工作室,推动陶瓷业国际交流合作。在他看来,陶瓷是永久的艺术,更是文化的符号,景德镇虽然历经阵痛,但始终是世界陶瓷艺术家心中的瓷都,根本的优势是文化。

  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究竟如何注入其转型发展?

  这是一个全世界共同的话题。

  2018年9月,“中欧城市实验室”项目正式落户景德镇,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国家层面的平台合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景德镇入选的理由:一个是极其鲜明的文化特色;一个是在转型关键时期呈现出的新气象。

  景德镇的未来转型发展需要时间维度,包括历史的景德镇、当下的景德镇、未来的景德镇;也需要空间维度,包括景德镇人的景德镇、中国的景德镇、世界的景德镇。

  在这些不同维度下,景德镇正在致力于打造“四地两中心”,包括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国家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和许多中国城市一样,景德镇正在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进。挑战无可避免,比如产业发展缺少大项目好项目;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短板等。

  而对这样一座城市而言,无论是应对挑战还是抓住机遇,都取决于其究竟能不能在扩大开放中,让千年的文化滋养自身的发展,在对话历史中对话现代,在对话传承中对话创新,在对话自己中对话世界。

  “‘景德镇’三个字本身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景’就是美,‘德’就是好,‘镇’就是人们向往的家园。”钟志生说。

  千年窑火不熄,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景德镇盛产的瓷器曾“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新时代,景德镇发展呈现新风貌、新气象,成为世界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正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走在复兴之路上。(记者刘健、韩松、刘菁、霍小光、何雨欣、张辛欣、沈洋、吴锺昊)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