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国际国内 » 正文

教育带来的是希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04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6477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改革故事】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一家小小的修鞋摊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刘家奇的事业。他靠着修鞋子、修手提包、修自行车等手艺养育了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儿子在读研究生,“祖辈放牛养家,没有识文断字的,全家人没有圆的梦一次都圆了。”他笑着说,这是教育带给一个普通百姓的获得感。

  1985年2月,高中毕业的刘家奇从四川广安来到北京,在月坛街道成为一名个体修理工人。月坛社区居民对他像街坊一样,除了白天修鞋修车,晚上还请他看管自行车库,这样他居住的困难也解决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师傅有了一儿一女,正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社工们帮他写申请书、开介绍信、准备证件,两个孩子顺利进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读,女儿读书期间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区级优秀班干部”。他享受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入学不用操心,上学也免费。

  由于户籍在广安,儿女们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孩子们带着中小学全优的成绩回到广安高考,女儿以638分的成绩考取中国传媒大学,儿子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取北京邮电大学。至此,一家人在北京团圆。

  这是刘家奇的故事,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一步步改革推进的缩影。从有学上到免费学,再到上好学,一个个厚重印记背后镌刻着两个清晰的字:公平。

  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对寄宿制学校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要求地方在分配资金时向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倾斜,从2010年起执行“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的政策。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中国教育大提速的声声号角。

  公平,不仅要补齐短板,更需要给每个孩子适合的教育。国家持续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启动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出台高考综合改革相关政策,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改变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重理轻文、唯分数等突出问题,逐步建立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多元录取机制,引导初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衡量人才的标准从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条条大路通罗马。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心智的成熟、品德的磨砺。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规范指导,努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学段衔接、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

  (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4日 04版)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