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国际国内 » 正文

江西莲花王振美:以奉献坚守信仰 把脱贫攻坚工作当成事业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18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5749

中国江西网萍乡讯 记者万炳全、陈成报道:10月17日是全国扶贫日,由国务院扶贫办组织举办的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召开。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了在脱贫攻坚领域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江西莲花县九旬老人王振美倾尽毕生积蓄50万捐资助学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今年93岁高龄的王振美,没有为自己的儿女留半点钱不说,还和他们“斤斤计较”。16年来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被儿女称为“小气鬼”;邻居说他好节俭,至今只抽5元一包的烟。就是这样一位大家口中“抠门”的老人,却把毕生50万元积蓄打在“振美教育基金会专户”存折上,供乡上的贫困孩子读书。

  “共产党人就应当把一生交给党的事业,把一生交给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来,我身为一个偏僻山区的共产党员,我更要坚守信仰,把困难群众当作我的亲人,把协助山区扶贫攻坚当成我一生的事业。我奉献的力量不大,但得到了国家、省、市、县、乡的多次荣誉和奖励,我受之有愧,我认为我还没做好,今后,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有生之年,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王振美在获奖后激动的说。

  最美不过夕阳红 最美不过心灵美

  在莲花县六市乡,王振美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务过农、教过书、做过生意,专注于扶贫、济困、助学,不遗余力捐资捐物,是乡亲们一致称赞的能人和好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六市乡太沙村人,对村里、乡上的任何一处地方都非常熟悉,但王振美仍然在这两年细心走访了六市乡8个行政村和乡上仅有的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了解到六市乡及周边还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虽然接受了义务教育,成绩优秀,却因“贫困”二字被拦在了大学门外。“农家娃要跳出‘农门’,几乎只有读书一条路,我想让孩子们都有书读,长大了都有出息。”王振美深谙农村家庭的孩子想走出去,想去上大学的渴望,所以,这位平凡的老农才会毅然作出如此不凡的决定。

  如此义薄云天的善行,感动了广大群众,也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2017年11月,他荣获萍乡市第三季度“最美萍乡人”称号,于2018年6月荣获“中国好人”,7月荣获“莲花君子”等荣誉。

  勤奋努力 率领乡亲脱贫致富

  王振美出生于1925年11月,少年时读过一些书,有初中文化程度,年轻时务过农,1947年7月至1948年7月曾在当地保警队做过管理员。返乡后,1949年10月至1953年4月在太沙小学和坊搂小学任教。1953年5月至1962年2月调莲花县政府任会计。1962年3月,他主动申请辞职返乡任太沙村会计

  上世纪七十年代,六市公社党委大力发展社办企业,在全公社搜寻企业人才,王振美被选调到六市煤矿任出纳兼采购。勤奋苦干不说,帮助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还开了个小代销店,丰富煤矿工人业余生活;1985年,六市乡民政焰材厂产品滞销,王振美危难时刻走马上任该厂销售副厂长。他很快就在浏阳礼陵一带打开局面,并将400吨军工硝销往美国,成为当时国内焰材界的一条爆炸性新闻。

  1992年,王振美已67岁,但有着经济头脑又勤奋努力的他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休养,而是打算自主创业,希望率领全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然而,创业资金是个大难题,微薄的工资收入都为五个子女的教育和成家立业用掉了,根本没有存款。于是,他向邻居借了1000元,凑钱参与莲花焰花材料厂的股份制改造,成为了股东,栽下了第一棵“致富树”。1995年,他用分红加上乡亲们入股的钱,在浏阳与人合办了一家焰花材料厂,为全家、为乡亲们栽种了一棵更大的“致富树”。

  精准扶贫 成为助学路上“不老翁”

  创业成功并没有让王振美忘记儿时的遗憾。“我只上过小学,一直对自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能释怀。当教师的时候,把知识传授给孩子,让我觉得很满足。”目睹贫困家庭供孩子读书不易,加上自身经历,帮孩子们圆读书梦、大学梦的念头一直萦绕在王振美心中。

  王振美老人年事已高,早就没有过问企业上的事。家人们也认为他应该是心如止水、颐养天年的时候了,把他当普通的老人一般照料着。孰料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会倾尽所有积蓄设立教育基金?

  这个决定一出,王振美的子女非常惊诧,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家里本来就生活条件一般,一家人都是靠体力劳动赚钱持家,老爷子一捐就捐50万,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吗?”

  50万元,对大部分家庭来说都算是一笔巨款。子女们有反对、有质疑,王振美是理解的。据了解,王振美家庭条件确实一般,有个儿子还是贫困户。他的子女就曾这样说过自己的父亲:老人家生活费一个月才两三百块钱,吃穿能省则省。帮他扔掉过期的食物,他还生气说我们浪费。他的柜子里全是旧衣服,上一次买新衣服还是16年前的事了。儿子王明太苦笑说,父亲在生活中节俭到“抠门”,做了一辈子“小气鬼”。

  即使是这样,王振美要成立教育基金的决心仍然没有动摇半分。“我生病时,好心人凑钱救了我的命,我办企业时,乡亲借钱给我起家,现在我有点能力,就一定要回报社会。无论做什么,我都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愿落后,也没有落后。”为了获得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王振美召集所有的家庭成员,开了一个大家庭会议,一遍又一遍地给家人做思想工作,道尽肺腑之言,终于赢得了所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017年9月8日,六市乡中小学校的孩子们开学一周了,“振美教育基金”也在这个时候成立了。

  当天的成立大会在六市乡镇府举行,92岁高龄的王振美老人在现场向基金会注资50万元人民币。王振美在大会上坦言:“过去我挣的钱都是有一分钱用一分钱,一大家子人的吃穿用度都得靠我,没法存钱,不能发挥我的余热。现在,我有了余钱,只要留着吃饭的这几块钱就行了,剩下的全部都要拿去实现我当初的梦想——支持教育。”

  “我这50万元是很微小的,不一定乡里每一个贫困孩子都能得到资助。希望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为家乡、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王振美感慨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帮到更多贫困孩子。

  知晓父亲的坚定与初心后,王振美老人的子女最终理解了他,并且帮助他打理基金会的事宜。按照王振美教育基金会章程规定,从2018年8月开始,基金会将在每年对六市乡范围内学业突出的学生和考上大学的学子及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

  行善数十载 扶贫济困回报社会

  助人行善、扶贫济困是这位耄耋老人一生的信念。在振美教育基金会成立之前,王振美老人长年关注乡里教育,多次捐资助学。去年秋季开学,他捐助4000余元,购买了200多个爱心书包,送给六市幼儿园的孩子们。六市乡政府曾多次邀请王振美出席扶贫助学颁奖等活动,王振美都婉言拒绝,他说做好事不图名不为利。

  几十年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新农村建设……都有王振美慷慨相助的义举。

  1968年,王振美与同村村民商议修建石拱桥,在那个年代,建桥工程量很大,因此不被看好,好多人说风凉话,但王振美顶住压力,带头从河里挑砂石,并发动全村所有劳动力每个人分摊100块窑砖,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建设,石拱桥终于建成,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这成为他为民办实事的见证。

  面对困难同乡,王振美总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2013年3月,六市乡长期在广东务工的村民吴国英患尿毒症回乡养病,费用昂贵,王振美得知后,立即捐助1万元;家境困难的太沙村村民王水清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王振美多次主动捐助共7800余元。2014年,六市乡政府牵头成立“奖扶助学教育基金会”,他又带头捐资1万元。近年来,太沙村办幼儿园,建中心小学以及新农村建设架桥、修路等,王振美先后共捐资5000多元。王振美老人扶贫济困的事例不胜枚举,而他陆陆续续捐助的财物也没法统计

  2014年,六市乡政府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王振美第一个响应号召,主动帮扶太沙村贫困户郭梅昌。和郭梅昌结上对子后,王振美老人顾不上自己岁数大,立即到郭梅昌家了解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谈心谈话。回家的路上,王振美还在思考着怎样才能真正帮助郭梅昌脱贫致富。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王振美没有简单地捐钱了事,而是把自己曾经自主创业、带头脱贫致富的经验重新“翻出来”,从郭梅昌家的立场出发,拟定了一个“酿酒脱贫计划”。由王振美出钱购买了高粱、红薯种子及化肥送上门去,教郭梅昌种红薯、种高粱、酿番薯酒、高粱酒,有了成品后,王老又帮着寻找销路。

  王振美的家庭不算富裕,只能算是奔小康进程中的一员,但他不忘初心,慷慨解囊,乐于奉献。若要问他为何这么高的岁数还坚持扶贫助学?答案有如细水长流。

  1965年,王振美患上了一种名为勾端螺旋体病的急性传染病,危及生命,高昂的医疗费让全家束手无策,几乎放弃治疗之时,1000元的救命钱送到王振美的手中。原来,当地党委政府和乡亲们得知他的病情后,纷纷慷慨解囊,捐献了一笔爱心款。这1000多元,在当时可以买下3栋农村楼房。至今,王振美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帮助过他的恩人:“张丙恩400元、严积发300元,谢仁安、严云开、严志贵……2元、5元、10元……”

  本性善良,知恩图报,是王振美老人反哺社会的初衷。“我这一生有两个梦,一个是入党,一个是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有生之年我的两个梦都实现了。”王振美矢志不渝坚定入党信念,虽90岁高龄才圆入党梦,但他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坚守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

  这位瘦削的九旬老人早已头发花白,走路颤颤巍巍,但脊梁挺得笔直,仿佛一棵傲松。人生期颐不是梦,他扶贫济困的奉献精神值得称颂。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