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九江新闻 » 正文

[瓷都故事]开天辟地:景德镇陶瓷的工业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9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1476



昔日老宇宙,今朝陶溪川。 (记者 付裕 摄)

  瓷都信息港讯(刘火金)1953年,景德镇瓷业经过三年恢复发展期后,进入了“一五”时期,这个时候,除了要在所有制上对私营陶瓷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外,还面临着实现陶瓷“工业化”的艰巨任务。

  景德镇瓷业自古以来都是手工生产,要实现陶瓷工业化,不仅存在种种技术难题,还要冲破千年以来的思想牢笼,打破根深蒂固的习惯思维。为此,市委市政府除了广泛发动各厂社大搞技术革命外,同时决定,在当时基础比较好的第一制瓷社搞一个“机械化车间”,为实现陶瓷工业化打好基础,提供样本。

  郭楚寿,都昌人,1937年7月出生,红光瓷厂职工,曾任红光瓷厂工会主席。1950年随宗族堂叔来景在刘圣隆家学拉坯,后进第一制瓷社继续从事拉坯工作。提起当年那段激情岁月,郭楚寿记忆犹新:其实,当年说“现代化”“机械化”并不是有很高的科技水平,都是土法上马,在纯手工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技术革新。比如厂房全都是新建的,有1000多平方米,明亮宽敞,生产条件比较好。瓷业工人走出了千年以来那固有的老坯房,在新式厂房里做坯,很有荣耀感和责任感。当时这里设有几个生产班组,生产“常白釉”、“呙三太”、“罗汉汤碗”、“二缸盅”、“灰可器(渣胎碗)”等品种。

  如果说当时工业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丢掉了搅车棍,工人们必须同时上班和同时下班,因为每部做坯车(也称湿车)和干车(印坯车、利坯车、施釉车等),都是利用一个马达而启动的,还设有专职开马达的人员。马达一启动,所有湿车、干车会同时启动,工人们必须同时上岗,这就是最初的成型作业线。另外,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肃的生产作业计划,每天必须按质按量完成作业计划。郭楚寿说:“这个机械化车间一直持续到1957年,后来发展到机械压坯和机械修坯、施釉。”

  笔者查阅了相关时期的陶瓷文史资料,发现这段历史没有被记载下来。今天,我们通过事件当事人追溯到了这段历史,这对我们研究解放初期景德镇陶瓷是如何探求工业化道路,及其对以后产生的影响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此外,第一制瓷社(含四社)是红星瓷厂的前身,而红星瓷厂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直是陶瓷战线上技术革新的排头兵,1955年上半年该厂成功革新试制成功一台单刀手动压坯机;1958年9月,将手动压坯机改为脚踩拉杆控制型单刀运动的压坯机;同年,该厂试制成功“桃轮”代替脚踩拉杆装置,制造出全省第一台半自动铁木结构的双刀压坯机,比单刀压坯提高工效一倍;1959年,该厂在压坯机上安装自动“介沿”装置,传动部分改用三角皮带带涡轮蜗杆减速装置,使刀压工艺技术前进了一步;1964年8月,改进后的半自动双刀压坯机正式定名为“Y-64”型半自动双刀压坯机,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技术革新运动中,该厂涌现出了像罗迈生、张水贵、张学模、王应槐、黄美华、秦红生等一批老一辈技术革新骨干。1965年,红星瓷厂作为工业战线上的先进集体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并受到表扬。

  红光瓷厂也是第一制瓷社的前身,1961年分厂之前,红星瓷厂就开始生产玲珑瓷,黄禄寿等人开始就是红星瓷厂职工,玲珑打眼机的试制就是由红星瓷厂开始的。红光瓷厂还素以生产青花玲珑“罗汉汤碗”而著称,这与当年机械化工厂批量生产“罗汉汤碗”、“二缸盅”不无关系,正是那个时候打下了工艺基础,培养了一批熟练操作工,故其“罗汉汤碗”才名扬天下。(来源:景德镇日报)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