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新闻 » 国际国内 » 正文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8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1610
[db:lvyoutu] 通溪桥村很静,尤其在夜晚。听不到广场舞音乐,看不见图书室灯光。蛙鸣、狗吠、鸡啼和谐悦耳,但总感觉少了点人气。村里共375户,1315人,其中600多人外出谋生,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学龄孩子寄宿学校,周末才回。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通溪桥村农家书屋开张了。光明日报记者 唐湘岳 摄光明图片

  一阵歌声从山间传来,是村民刘利人边劳作边唱阳戏。

  阳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间小调、花灯和傩堂巫师舞唱演变而来。阳戏的音乐唱腔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每一句腔的腔末用小嗓高八度唱,很有特色。

  57岁的刘利人讲起往事:“18岁那年,老支书刘洪吉把10多个年轻人喊拢来,请阳戏师傅教我们唱,村里买了服装道具,阳戏班子就组织起来了。在村里演,也去外村演,还去隔壁溆浦县演。正月里村里还舞龙舞狮练武术。慢慢的,村里人少了,老支书病死了,戏班子散伙了,文化活动冷清了。”

  打开锁着的木箱,刘利人找出当年唱小生穿戏服拍的纪念照。发黄的本子,抄满剧本台词。妻子向曼桃说:“这是他的宝贝。散伙30年了,他还惦记着戏班子。刚结婚那几年,他经常演出,正月里走亲戚都没空。现在嘛,他没舞台,没观众了,我倒是希望他唱,唱着开心啊。”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刘利人唱戏给家人听。(唐湘岳摄)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刘利人珍藏的当年穿演出服照片(唐湘岳摄)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因病休学在家的留守儿童刘欣源是书屋的第一个读者。(唐湘岳摄)

  那村民平常都有啥文化活动?记者走进民居,极少看到书柜和图书。村党支部意识到了不足。村支书刘生廷说:“这些年我们村也抓精神文明,制定了村规民约,但文化活动还是太少了。贫困不能成为忽视文化的借口,我们要反思。不读书看报,眼界怎么会宽呢?不把文化搞红火,人心怎么会凝聚呢?我们得赶紧搞一个农家书屋。”

  不怕慢,就怕等,说干就干。

  5月9日,会木工的刘建义受村里委托,制作出4个书架。

  5月10日,镇文化站站长夏向阳送来了第一批图书。

  5月11日,图书上架。

  通溪桥村农家书屋设在村部二楼。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是目前留在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刘梦建。

  2014年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毕业的刘梦建,在长沙打拼了几年回了家乡。“我报考了村里的便民服务员,管图书是我的重要任务。”刘梦建说,“我打算周一到周五全天开放,周六周日下午开放。要多举办读书活动,作文比赛啊、朗诵比赛啊什么的。扶贫队马上要引导贫困户开展种植养殖了,我会推荐农业技术书给他们学。一句话,不能让图书在屋里睡大觉,得让它们活起来。”

  5月17日,通溪桥村农家书屋隆重开张。

  寂静的村庄,文化的种子在这里萌动。

 
 
[ 瓷都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瓷都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