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频道 » 婴儿期(1-12月) » 婴儿教育 » 正文

中国父母育儿心态误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13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460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一位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母亲和“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讨论了育儿走入误区的一些话题。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妈妈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有了比较。

  学习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在美国,父母不会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不会说,你看别人已经会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还不努力之类的话。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他们只会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这一点,和中国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从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你看隔壁的孩子会自己读童话书了;为什么你们班上的某某比你分数高?”

  但这位在父母眼中考取奖学金出国留学的精英孩子,内心其实一直不快乐。长久以来,她只是在为父母的面子而活。

  出国后,她甚至一度认为已经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放纵自己。正是在美国留学期间,她的思想有了巨大改变。她发现,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性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华人社会中爱攀比、讲面子。盲目的攀比,不仅造成父母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的习性,他们不会适应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现在,她自己也有了一个女儿,经济条件很好的她没有安排女儿早早的参加各类课程,唯一坚持的是,陪女儿做游戏,讲故事。

  孩子在承受成长的烦恼

  “我正在教儿子认字,可他一刻也坐不住,我上次开家长会,班上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学识字卡片。”一位儿子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妈妈在论坛上和其他孩子的父母“叹苦经”。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父母们一方面亲自上阵教孩子,一方面花大价钱投资孩子的教育。一位有20年带教经验的班主任说,沪上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白领年轻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存在着“精英式教育,最好培养出个神童”的心理,只注重智力开发(文化知识);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盲目崇尚“天才式”教育。有所觉悟的父母少之又少,大多数父母只要一听说别的孩子在学什么,马上神经紧张地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加班加码。越是学历高的白领父母越自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套餐”,3岁学画画、4岁学弹琴、读逻辑思维、创造力课程……令孩子承受难以承受的“成长烦恼”。

  自然、愉快地成长最重要

  “不应盲目追求天价投资,而应注重收获,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主要构成,生活则是最好的内容;幼儿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提倡和谐教育,让孩子自然、愉快地成长。”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这样说。“不能认为一个阅读着的孩子就是合格的,关键在于他读的是什么。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形象思维发展最好的时期,彩色的图画带给孩子视觉、心灵上的感受与记忆是黑白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的早期阅读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或粗浅的图片阅读层面,将会影响他一生的阅读记忆。”其主线应该是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品质。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非常重要,远远比让孩子学会跳几支舞、画几幅画、学几个英语单词重要得多。

  教育专家们提醒年轻父母,一定要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他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两个误区

  孩子并不是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生命的简单重复,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最初给予他生命之后,他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了,我们不再有控制或设计他未来的权利。他有自己的特质,每个生命的遗传密码都是独特的。唯有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生命的个性才会有真正的成功,世界才会因此而丰富多彩。

  误区一: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也一样。孩子并不是父母人生道路的升级版本。有些父母出于一种补偿心态,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愿望。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很多人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强迫他们做这做那,有这种心态的父母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吗?

  误区二:希望孩子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成就

  有些事业比较成功的父母容易以自己的尺度规划孩子的前程,认为孩子不如自己便是失败。这同样是一个误区。一个个体的成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双胞胎也存在性格、智力的差异。我们凭什么把自己的成功视为一种当然而让本是另一个生命的子女全盘继承下来?

  中国教育 到底缺少了什么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

  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几个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太太也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抱怨过这个问题:“我老公从不帮助孩子做功课,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错,他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他会让孩子再想想,他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

 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

  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着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有的会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其中原因有许多,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步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二、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

  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有益无害,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 亲子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亲子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