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分类 房屋 服务 商城 数码 家电 知道 百科 健康 旅游 景点 攻略 家居 装修 建材 瓷都文学
图库 黄页 陶瓷 便民 招聘 职位 人才 亲子 新生儿 教育 美食 小吃 菜谱 婚嫁 摄影 婚礼 陶瓷集市
影讯 视频 电影 记载 天气 15天 30天 论坛 爆料 自拍 火车 飞机 长途 信息 二手 交友 同城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瓷都旅游 » 旅游攻略 » 正文

景德归来不看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28  作者:瓷都信息港  浏览次数:627

很懒的序言

千年瓷都,瓷已经渗透了景德镇的方方面面,出于对她的喜爱,这注定是一篇废话很多的流水账。

借您一盏玲珑青花灯,您把光调亮些,慢慢的看吧。

古窑民俗博览区

路程安排

景德镇有火车站但是没有高铁站,通常要么坐绿皮慢火车荡啊荡地去,要么先坐高铁到婺源,然后从婺源坐长途汽车去,比较奇怪的一点是,婺源作为一个小县城居然通高铁而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居然不通。好在婺源离景德镇相当近,所谓长途汽车,其实也就开1个小时而已。如果是从江浙沪去的话还是建议先到婺源再转车。上海高铁到婺源大约3.5小时,婺源高铁站到婺源汽车站路上不会超过15分钟,汽车到景德镇汽车站大约1小时。


景德镇作为一个小城市的很大好处就是它的火车站和各个汽车站离市中心都很近,火车站更是几乎就在城市正中间,不存在那种到了火车站但其实下来还要转小黑车开很久的情况。

景德镇主要景点入门

景德镇哪些地方玩?

特别好记,从西到东连一条线,西,中,东各有的玩,一天时间,只要不是特别拖拉的绝对够,如果对瓷器特别有兴趣的人两天也绰绰有余。除了市内的东中西区之外,稍微偏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叫做“三宝国际陶艺村”的地方,不少国外的艺术家住在那里专心研究自己的作品。而且由于没怎么旅游开发,从市内没有任何线路去那里,只能叫出租,还要谈价钱因为他回来基本上接不到客人。这么说来也算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可惜这次行程紧急,没来得及去)

西区:
西区最主要的就是古窑民俗历史文化区了,这个5A级别的景区不去,景德镇就是白去。这是一片开放式的区域,并非大家平时提到“博物馆”所想到的一个几层楼的建筑物。古窑民俗博览区占地83公顷,是集文化博览、陶瓷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是全国唯一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景区。

景区主要分成:历代古窑及技艺展示区(蓝色),景德镇文化展示区(黄色),和水岸创意休憩区(绿色的左边一半)三大块。其中水岸休憩区还在施工中,暂时不开放。

古窑民俗博览区

历代古窑展示区:
这是整个文化区的精髓,更是整个景德镇的精髓所在。大家知道陶瓷在做好形状上好釉之后是要高温烧的,这个烧的地方就叫做“窑炉”,简称“窑”。景德镇从唐朝就开始作为瓷器生产基地,但那时候全国有很多陶瓷加工基地,景德镇并不突出。到了元朝,景德镇开始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瓷器行业的龙头老大,其他地方的老师傅也纷纷跳槽前往景德镇工作。如此庞大的量产自然少不了窑。这个展示区在“历史原址”重新按照史料记载的原型重建了各个朝代的窑,例如宋朝的龙窑,元朝的馒头窑,明朝的葫芦窑和清朝的镇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窑不只是造个样子给游客拍拍照的,他们是行使着自己的功能的,只是在烧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不会让游客靠近。

清朝的镇窑复烧场景:

古窑民俗博览区

著名文化人张铁林为景德镇窑复烧添柴 (图片来自网络)

宋朝龙窑复烧场景:

古窑民俗博览区

陶瓷民俗展示区:
这个区域主要介绍陶瓷的制作流程,放入窑烧那已经是后话了,从还是泥土的时候要经过怎样的一些步骤最后才能入窑烧呢?这个区域的老艺人们现场做给你看。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中区:
中区两个主要的点,一个是龙珠阁/御窑厂遗址,还有一个是国贸瓷器大卖场,前者后者是想给亲戚朋友带礼品的话可以逛一下,因为店铺实在太多,很有砍价空间。

龙珠阁的专业全名是“景德镇官窑博物馆”,但大家还是把它叫做龙珠阁,它是一幢仿明宫廷建筑,共6层。其周围地底下埋藏着无数宝贵的文物遗存。龙珠阁自明代开始就是御器厂、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是明清官窑遗址。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龙珠阁内分为与原官窑相关的资料展示和经由古陶瓷研究所复原的官窑瓷展示两部分。其中,官窑瓷的展示部分对景德镇官窑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价值。作为官窑遗址和现代官窑器研究成果展示场所,龙珠阁一直是中外陶瓷爱好者关注的地方。

在日本产瓷区濑户市,也有“龙珠阁”。不过,那“龙珠阁”是仿景德镇的,但表达的却是濑户人对景德镇龙珠阁的崇敬之情。

景德镇官窑博物馆

东区:
整个东区是一个围绕着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小型“大学城”,大学的街对面是原雕塑瓷厂倒闭后重新改造而成的学生大市场,很多小商贩和大学的学生,都会把自己烧的产品带到那里去卖,还有很多陶瓷DIY的活动,不同于历史文化区,这里是一个展示陶瓷现代一面的,让你放松娱乐的地方。在这里你会惊叹于“原来陶瓷还能做成这个样子啊!!”,“别的地方没见过啊!!”,而且由于是学生作品,这里很多东西都不是大企业量产的,全世界长这样的就那么几个,下次再做画的就不完全一样了,价格还便宜。这是一个可以让小女生当成逛街一样玩一整个下午的地方。

距离雕塑大市场走大约15分钟,是一个近些年才兴起的新区域,风格属于标准的“夜晚小清新”,类似于北京的798,是用原宇宙瓷厂留下的废弃厂房改造的陶瓷文化园区,改造过程中特意保留了些许时代的印记,留到今天反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

雕塑瓷厂

陶溪川

陶溪川

住宿

2016年12月28日,我跟老婆两人经过了一天绿皮火车的折腾,从井冈山到吉安,吉安到向塘,终于在晚上10点钟从向塘来到了景德镇。老婆本就是江西人却从来没有去过景德镇,后来她成为了美国电陶瓷材料学的博士,现在是个做芯片相关设备的科学家,她对于“陶瓷”这两个字有着比常人更深厚的情感;而up主我只是一个机械专业的硕士,平时的工作和各类加工流程打交道,同时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利用了美国的圣诞长假期和国内的淡季空档,于是乎一拍即合我们就飞回中国,最终来到了景德镇。

景德镇

刚出火车站的时候,眼前所看到的景德镇跟我们俩印象很不一样,用老婆的话说“我还以为出了车站应该看到的是到处都是窑,很多头戴着布,赤裸着上半身的汉子们在窑口忙活着”,我觉得她穿越回去明朝大约可以看到吧。现实总的景德镇跟无数的中国其他城市一样,霓虹灯,街边饭店,KTV,网吧,足浴城,奶茶铺子,甚至足浴店的比例比我的老家上海还要高,至少我们俩从火车站走到酒店的这15分钟里,“足浴”这两个字就没有从眼前消失过。

不过,这样的外表却并不能遮掩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骨子里的“瓷器”基因,这一点在我们到达预定的酒店那一刻起就感觉到了。

我们预定的酒店叫做“陶舍文艺酒店”,管理是酒店的方式,居住的体验则更类似于“文艺范的高级民宿”,入口小小的,在一条主干道边的小马路上,不足3平方的“大堂”有个和蔼可亲的小妹妹前台和另一个和蔼可亲的保安大叔,由于淡季,大房一晚上不到180元,还是人民币。上楼的时候保安大叔还主动帮忙提行李,真是不错的服务。

陶舍的楼梯一角:

陶舍艺术酒店(景德镇广场南路店)

二楼的活动区域,也是每天吃早饭的地方,早饭是传统中国式馒头酱菜稀饭沙拉红茶

陶舍艺术酒店(景德镇广场南路店)

我们的房间,178元一晚,非常喜欢枕头和床沿也做成了青花瓷的样式:

陶舍艺术酒店(景德镇广场南路店)

茶几上的陶土茶具和茶叶,喝完了可以问前台再要:

陶舍艺术酒店(景德镇广场南路店)

配备的电视机是乐视超级电视,可以自己点播的那种,我们挑了正热播的一部剧,叫做《抓住我放了我》,王凯和陈乔恩演的。

陶舍艺术酒店(景德镇广场南路店)

酒店的位置大约如下图,离哪里都不远,到东西区打车约15分钟,12~15元,到中区大约7分钟,10元,也可以坐公交,到东西区都是30分钟左右:

历史文化景点之-古窑博览区

在陶舍一夜好眠,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前往了古窑。计划一上午的时间都在这个历史博览区度过了,时间是比较充足的,淡季的原因人也不怎么多,门票每人95元个人认为非常值得。

接下来是报流水账时间。

来到大门口,“古窑”的旗帜飘扬,墙上还写着“北看故宫,南逛古窑”,似乎在暗示着我们古窑里的珍藏品不输北京故宫。

古窑民俗博览区

进入大门后是一段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石板路,与众不同的是路两旁的垃圾桶也都是陶瓷的,另外一路上时不时的会出现一些扫盲牌,每一个牌面上都会记载一种典型的瓷器种类,比如源自于宋朝的宋影青,元朝的青花,清朝的郎红釉等。甚至每一种的烧制工艺,比如压力,火焰氧化还原气氛,时间,cool down时长等等,这些正是老婆最感兴趣的地方。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继续前行约莫15分钟,就来到了整个区域的分岔点,这里矗立着窑神童宾的雕像,他向天举着柴火,仿佛正在祈求自己下一个batch的瓷器出窑顺利。

古窑民俗博览区

窑神雕像同时也是古窑区和文化区的交叉口,由于淡季,连个摆摊的小贩都没有,更别提园区里的饭店,我们饥饿难耐,在一旁找到了一家西餐咖啡厅坐了一下。在瓷器旁喝咖啡也是一种别致的体验不是么。。。(心塞)。。

咖啡馆里的家用瓷器摊,一个5元还是10元的。

古窑民俗博览区

薄如蝉翼的薄胎白瓷,表面的微雕麒麟正常情况下看不见,只有从内向外打光的时候才能看清。瓷器,尤其是白瓷/骨瓷,向来都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四大特点,这里算是对“薄如纸”的一个诠释,之后还会有“声如磬”的现场演绎。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用厚度不到0.5毫米的薄胎瓷雕刻而成的工艺品,机器还没有做到这个的程度,总价值约50万。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吃饱喝足了,我们决定先前往最核心的区域--历代古窑。

不过,瓷器这东西,走马观花就没意思了,它好玩在懂的人能说出的那些道道上,由此原因,古窑区在设置上很聪明地把一个小博物馆放在了进门后第一站,说是博物馆,其实就是一间小房间隔成两半,用最快的办法教你一些皮毛的瓷器知识,就好比有个导游先给你介绍了一遍,你才知道怎么去看,否则那一个个窑也不过就是一个个土堆放点柴火烧一下而已,这么玩就没意思了嘛。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话说目前在景德镇发掘到的最早的瓷器是在唐朝及五代时期的,不过基本都是青瓷和白瓷。到了宋朝,青瓷和白瓷的一种中间产物--青白瓷,在景德镇烧制成功,美其名曰“宋影青”,有“假玉器”的美称。而其中的最大特色,则是“开片”。

不少人见过一种带冰裂纹的瓷器。青绿色或青灰色的釉面上,散布着长短、深浅纷歧的裂纹。裂纹天然延长、交织,与青釉搭配调和,相得益彰,给单色的器物平添了自然的装饰,甚至能给人一种美感,似乎可以听到小巧的冰裂之声。

这种冰裂纹,行话叫“开片”。它本来确实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分,缩短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呈现开片。但因为胎体自身完好,并且胎釉连系结实,釉层即便开裂,也不会剥落或起翘,不影响使用。

“开片”瓷器最有名的属哥窑。关于哥窑瓷的开片曾有一个故事。浙江龙泉县,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弟兄俩各主一窑。生二嫉妒哥哥的身手,一次,在哥窑行将出窑的时分,从窑口浇进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窑瓷器釉子悉数开裂了,没想到,呈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窑也因而当选宋代五窑。古代文献都说,哥窑专烧开片瓷,弟窑也就是龙泉窑,烧无开片的龙泉青瓷。可是现代古陶瓷研讨者发现,宋代文献里只字没有哥窑和弟窑的记录,这个故事是从元到明逐步编出来的。但是,故事固然荒谬,倒也点出了瓷器骤冷开裂这个技能上的要害问题。专家们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大面积的窑址查询和开掘,并未找到专烧哥釉瓷的哥窑,却一致以为:带开片的哥釉瓷就是龙泉窑局部窑场的一种产物。它的开片技能,受的是同处浙江的南宋官窑的影响。

“开片” 这种装饰办法的呈现,与宋代的文明风气和审美情味极端调和。读读宋词:顿挫顿挫的节拍,细腻婉约的情调;看看宋画:炉火纯青的文字,归隐田园的意境;听听宋歌:凭栏怀古的低吟,嘈嘈切切的琴音……宋代文明培养了官哥瓷器共同的审美价值,把青白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仿宋朝哥窑开片鱼耳炉:

古窑民俗博览区

下面这个开片,底下有一个莲花底座,我猜是用来盛放热水温酒的,最上面有个长相类似蟾蜍的小动物憨态可掬,老婆亲切地称它为 “蛤蛤瓶”。没办法,她这个人就喜欢搞个大新闻,但其实 too young。

古窑民俗博览区

到了元朝,就开始大量使用了我们现在最熟悉的“青花瓷”。在明朝青花瓷的做工造诣到达了一个巅峰。这并非说青花瓷就是发明于元朝,其实考古发掘已经发现了唐朝的青花瓷碎片,但是质量还很差。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古窑民俗博览区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古窑民俗博览区

到了清朝,青花瓷依然是主流,但逐渐地,粉彩瓷和郎红釉瓷也开始崭露头角。

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晚期创制,是釉上彩的一种,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其烘烧的温度较五彩低,色彩柔和淡雅,又称软彩。注意了,这是一种“釉上彩”,先烧制好了之后再画的粉彩,并且粉彩里面还有砷化合物。它最大的特点是颜色类别特别多样,繁花似锦的感觉。我老婆觉得瓷器上面搞这个多颜色反而显得很LOW。我其实不同意她,但是我没告诉她嘿嘿。

郎红釉又名“牛血红”,创始于十八世纪景德镇窑,它是我国传统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郎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平焰窑中,用松柴还原焰高火度(1300℃以上)烧成。传统的郎红釉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史上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谚。

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郎窑红釉色彩鲜艳夺目,釉面有大片裂纹,并有不规则的牛毛纹。郎红釉器以尊、瓶等大件陈设器居多,偶见小件器物。造型以瓶、碗、盘为多见,其中笠式碗、观音尊等,都是康熙朝的典型器。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郎红釉,但红色部分一般是铜元素,黑色部分一般是铁元素,中间的过渡线,据师傅说,在煤气火焰下会偏白,如下图,在柴火下会偏黄,如下图下面两个小的。

古窑民俗博览区

角落里的郎红釉和顶上作为吊灯的瓶底落款:

古窑民俗博览区

到了近代,白瓷上的彩绘成了一种风潮,第一次真正把中国的陶瓷和水墨画结合了起来。其中最有名的属代号 7501的毛主席专用彩绘瓷,称为“毛瓷”。

古窑民俗博览区

博物馆通往手艺作坊的路上有一段残垣断壁,是当年的古窑遗址发现后特意留下的年代图鉴,整个文化堆积层平行分了很多层,每一层都是一个朝代的手工艺品的见证。从上往下经历了民国遗迹,清光绪遗迹,明万历,明嘉靖,明永乐,元代粗坯瓷片,如同在时光的倒流中见证白云苍狗。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下面,跟着我们前往几个大作坊,去看看那里的老师傅们是怎么从石头开始一步一步做成足够放入窑中的瓷坯的吧!

古窑共有4大作坊,3号和4号由于淡季暂时关闭,留下了主攻原材料处理成土坯的一号作坊和在土坯基础上精修的2号作坊。

1号作坊全景:

古窑民俗博览区

XX曾经记载一个瓷器的诞生需要经过72个大步骤和无数小步骤,粗略的来说制作流程大致是:

原料收集 -踩泥-拉坯-日晒收水-印坯-利坯-挖足-施釉-釉上彩-阴干收水

下面跟着作坊的老师傅们一步一步来学:

第一步:原材料-踩泥
大家都知道,做瓷器的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高岭土,实际上是高岭土和瓷石土的混合料。景德镇是以出产白瓷而闻名世界的,其白瓷瓷胎从很早的年代起就使用高岭土加瓷石两种原料制作(即陶瓷工艺界所说的“二元系统”)。高岭土与瓷石,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虽无严格的定义,但若仔细体会那些忠实记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文献,还是可以了解它们的差别的。

明?宋应星在1636年刊印的《天工开物》卷中《陶埏?白瓷》记述景德镇瓷器瓷胎制备工艺时说: 土出婺源、祁门二山:一名高粱(岭)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文献谈到高岭土时所说的“其性坚硬”或“性硬”,均指该类粘土在高温下成瓷时的性能而言。也就是说,狭义的瓷土在焙烧成瓷时极易瘫塌,而高岭土则不软化,故曰“性硬”。可知明清时代的景德镇陶工是把高岭土当作一种抗变形的原料掺进瓷胎的。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原材料按照配方揉合之后需要多次的用力挤压从而让各个原料充分融合,过程类似于和面团为了让面更加劲道,煮了不烂。通常如下图,是用脚踩的,这样可以利用自身的体重。

古窑民俗博览区

第二步:拉坯-日晒收水

泥团子踩好之后就开始拉坯了。这一步应该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了,一个旋转着的圆盘,一双巧手把泥土慢慢做成了各种回转体的瓷器。与外面不同的是,为了保证传统风格,这个转盘不使用马达,而是纯手工的,每做一个新的碗之前,师傅都要拿根木棍子顶着圆盘使劲转,然后利用剩余的一些惯性,在圆盘停止之前快速完成一个,之后再用棍子重新加速。

拉坯完成之后,需要晒太阳收一些水分,拉坯时候为了轻松变形内部水分含量很高,必须去掉一部分才能让质地变硬迎接下一步操作。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第三步: 印坯-利坯

印坯,顾名思义,就是在坯件上印东西,如下图,收水后的毛坯会一个个倒扣在一个做成圆锥形状的模子上用力按压,目的是为了对形状进行微调,让每一个碗的形状基本统一。此时如果印模上有一些花纹就会印到碗的内侧。

利坯的师傅正好不在,简单说一下,就是对外表的一个精修,去除一些毛边,毛刺,表面有异物的就弄掉之类的。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第四步: 挖足

挖足也很容易理解,师傅用竹片沿着碗底划,随着旋转,碗底会逐渐出现一个高起的突台,也就是碗的足底。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第五步:施釉

之后就是上釉了,调配好的釉倒在一个大缸里,师傅用毛刷把釉里里外外紧紧裹住毛坯,釉在经过烧窑之后会变得晶莹剔透。
在底部落款处,师傅把一张写着“景德镇窑”的纸贴上,之后用釉直接包裹住,由于釉的包裹,在烧的过程中纸张上的水粉字不会脱落(因为被压住了),从而显现出的落款经久不衰,无法刮掉。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第六步: 釉上彩-阴干收水

上好釉的坯件需要先在阴暗处风干,之后就到了水彩作画的一步,由于展示区是先上釉再画,因此称为釉上彩,与之相对的也有釉下彩,先画水彩再用釉包住。

水彩画好之后,和之前一样,叠起来阴暗处风干。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有一些客人自己画了水彩,烧好之后送到指定地址,画一个碗加运费一共80元,也可以画一整个茶壶,一共220元。(2016年价格)

古窑民俗博览区

在靠近一号作坊的出口处,有一个展示台,都是在一号作坊烧好之后的瓷器供参观和把玩。
之前说到了景德镇瓷器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里就展示了“声如磬”,手指沾一点水在瓷碗的边缘摩擦,会听到非常清脆悦耳的声音,根据碗的大小形状不同,声音还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非常有趣。

古窑民俗博览区

距离不远的二号作坊,展现的则又是另一幅光景了。一号作坊更多的是展现整体流程,粗重活;而二号作坊则更多的是瓷器师傅们精细的一面。

例一:浮雕,
陶瓷浮雕亦称“堆雕”、“凸雕”、“凸花”。是采用各种方法,如堆、贴、刻等,使陶瓷表面产生凸起的纹样。一般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也有两者相结合的。

古窑民俗博览区

例二:玲珑,
玲珑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又称“米花”,它采用镂雕技法先在瓷器坯体上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用特制的玲珑釉把眼填平,再绘以青花,施釉后高温烧成。青花玲珑以其玲珑剔透、精巧细腻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为人们所推崇。《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

本文的题目所用图片就是典型的玲珑瓷。

古窑民俗博览区

例三: 颜色釉,

上面提到了四大名瓷,其中一个就是下图的高温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其色彩丰富晶莹透体博得人们的喜爱,古今中外的学者形容它“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明媚有如江南的春水,清净有如北国的坚冰”。

颜色釉如青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等。宋代著名的颜色釉有汝窑天青釉、官窑粉青釉、龙泉窑梅子青等,中国陶瓷艺人在宋代所达到的制瓷成就是至今无人能及的,而宋器主要就是各种颜色釉瓷,单纯的色釉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儒雅的美学观、道德观。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烧制的各种高低温颜色釉继承了前代特征,又集宋代官、哥、汝、定、钧、龙泉等名窑之大成,达到鼎盛。

通体一色者称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花釉;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温颜色釉,1000度以下的叫低温颜色釉。釉料中含粘土、石英、助溶剂。着色剂主要有含铜、铁、钴、锰等化合物。含铁多着容易变黑,含铜多者容易变红(如下图)。同一种色釉在不同的火焰下烧出来的颜色也会不同。

古窑民俗博览区

例四: 扒花,

景德镇艺人说的扒花,先在白胎上用丝绵均匀拍上一层色料(称为锦地),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锦地上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的花纹,从花纹上可隐约看到白胎,这就叫做“锦上添花”。扒花让瓷器的画面从2D变成了3D,摸起来也有细腻的手感。

这种纹饰细小。对匠人而言,是一种重复、枯燥、细致的苦活:既费眼费神,又必须精神专注,心手相应,一丝不乱。一个细小的失误,就有可能破坏整件器物。比如哪一针稍重,有可能在烧制后,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对于扒花工艺而言,这意味着全部的失败。因此,同样尺寸同样画面的两件瓷器,有扒花的那一件价格通常翻好几倍,因为师傅的手艺都在里面。

难怪连身为收藏界老司机的王刚看到后,都赞不绝口。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历代古窑遗迹

经过了手工步骤的洗礼之后,毛坯件就要送到窑里烧了。烧窑这一步是使瓷器脱胎换骨的精髓,但也是无法全程观看的。中国历代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窑,宋代有依山而建的龙窑,形似飞龙在天(文首有图),主要出产青白瓷;元代的馒头窑盛放毛坯的部分形似一个大肉馒头,顶部的孔形似肉馒头的褶皱;明代的葫芦窑形似葫芦,分前后两个大腔体,中间细腰;清代的镇窑出产量大,是古窑里面建筑面积最大的,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正好围起来整修了。

这些古窑曾经荒废,近10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又一个接一个在遗址原地复烧,造就了现在实用功能与旅游价值并存的古窑遗迹区。

龙窑 | 宋朝

龙窑最早的发现是商代,唐代大量出现,宋代走向人生巅峰。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这种设计把前部烧火产生的向上流动的热空气自然转移到了后部烧窑,充分利用了热能,提高热效率。在2013年对江西景德镇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多达数十吨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同时在遗址中揭露清理出一座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这是到2013年为止发现的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馒头窑 | 元朝

馒头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亦名“圆窑”。始于战国,宋代以后烧煤,为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窑室为一个馒头形,故名。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由于馒头窑墙较厚,限制了瓷坯的快烧的速冷,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因而便形成了北方瓷器浑厚凝重的特色。北方著名的定窑、钧窑、磁州窑均采用这种窑炉。

古窑民俗博览区

馒头窑的特点是容易控制升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烧胎体厚重、釉黏度较大的瓷器;但由于它升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较长,且窑内温度分布不均,容易出次品。

从下图可见, 窑体内部上下落差较大,瓷坯放在不同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古窑民俗博览区

从下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馒头的ji be

从下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馒头的基本形状:

古窑民俗博览区

葫芦窑 | 明朝

葫芦窑,顾名思义,一定是长得像葫芦的。开始于元末明初,到了清朝随着镇窑的开启而弃用,为全中国只有景德镇才有的窑形,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葫芦窑前端设窑门和火膛,后室尾部建一独立的烟囱,窑顶两侧各设有六对投柴孔。整个窑底前低后高,坡度约为一百,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龙窑的遗风。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特意有一段记录了景德镇葫芦窑,称其窑型“似卧地葫芦”,窑顶有12个圆眼,烧窑时先将窑柴投入前室火膛,烧二十个小时左右,然后将窑柴从投柴孔中投入窑内,续烧四个小时左右,整个制作过程“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镇窑 ,狮子窑 | 清朝

算是运气不好,也算是淡季的缘故,镇窑正在维护,围起来了不让看。对面的狮子窑,是2016年10月才刚刚复烧成功的,同属清朝窑的遗址,也是别有一番学问。

狮子窑当然不会长得像狮子的,那为什么要叫狮子窑?其实我也不知道。。。可能发明人是个狮子座的吧。。。。。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下图这样的一个个陶土做的筒状的东西叫做匣钵,就是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的容器了,通常一个匣钵内部可以放置一摞叠在一起的瓷坯,这样一个匣钵就相当于一组瓷坯,烧的时候把匣钵依次重叠起来,在有限的窑炉空间内最大化的利用。

匣钵本身的作用,一个是稳定瓷坯,不可能直接堆起来吧;还有一个就是让瓷坯能缓慢均匀受热。打个比方,匣钵就是广东煲汤的那个陶土容器,没有它的时候就是烧烤鸡腿,有了它的隔绝和缓慢传热,就成了文火炖鸡。而陶瓷烧制需要的是文火慢炖的做法,否则表面过于受热而内部温度上升速度跟不上,很快就会整个碎裂。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除了上面这些著名的窑炉之外,角落里还有一些特色小窑被安排在了一起,随意看看也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不得不说,景德镇是把瓷器彻彻底底融化在日常生活里了,就连厕所也不例外,小便池都是“大明宣德年制”的,哈哈哈哈。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另外,作为一个冷知识,景德镇的窑还烧制了当年送给毛主席使用的“毛瓷”,其实是一种薄胎白瓷的升级版本。瓷胎背面雕刻了毛主席头像和他的诗词,但是平时看不出来,只有在强光从内向外照射下才会显示出来。

古窑民俗博览区

北看故宫,南访古窑;
景德瓷器甲天下,古窑瓷器甲景德。

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民俗博览区

现代游乐景点之-雕塑瓷厂大市场

结束了一上午浓浓的历史文化学习,下午我们赶到了位于东边的雕塑瓷厂大市场,这里曾经是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的雕塑瓷厂的厂房和园区,老瓷厂改制合并后,地方腾出来久而久之成了一个年轻人的交流集散地。同样是不变的瓷器之旅,这里却是一个文艺气息的地方。相比古窑那里中规中矩的瓷器,这里的东西与其说是“瓷器”,不如说是“陶瓷小玩意儿”来得更贴切。

不少当地的文艺青年和学生们也会带着自己的作品来销售,作品大多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并更多地结合当代年轻一代的喜好,比如日系动漫风,比如萌萌动物风等等。而且因为他们没有量产的能力,每一件的步骤都是手工完成,反而让它们都成了只此一件的绝版。兜兜转转,我保证你一定会惊讶的发出,“哇,这也可以做成陶瓷啊“, ”啊?这也是陶瓷啊?“,诸如此类的感叹。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足够玩整整一下午的地方。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除了看之外,这里也有不少体验项目,最常见的当然就是在一个旋转的圆盘上拉坯,然后自己随意上色画图,最后店员会帮你上釉烧制,邮寄到家。

好玩关键还便宜,一个小杯子自己画,各色颜料,上釉,烧制,送货等等全部加起来不到人民币20元。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老师会在一旁观察给予指导:

雕塑瓷厂

还会根据我们需要的颜色帮忙配比调制:

雕塑瓷厂

这次,我们画的是一个可达鸭和一个呆呆兽。主要是想到了《宠物小精灵》里面经典的一集剧情而突发奇想。

简直了,灵魂画师。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雕塑瓷厂

顺便对比了一下隔壁老师画的。。。。。。

雕塑瓷厂

一个月之后,杯子果真寄到了家。

小清新景点之-陶溪川

逛完了雕塑瓷厂集市,天也就差不多黑了,在步行回旅馆的路上,我们偶然发现了一块跟周边显得意境完全不同的地方。一查询叫做陶溪川,是近些年规划新建的一处陶瓷文化生活体验社区,利用了原本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的宇宙瓷厂的老厂区,有些类似于北京的798这样的厂房改造的文艺小清新胜地。厂区里特意留下了一些时代的印记,比如大烟囱,革命标语,防空洞等等。几个厂房里也特别留存了不少当年的陶瓷制造机器和一些简单的介绍。滚滚时代的浪潮,在这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际,再次以我们年轻人特别乐意接受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先上一些外景图,夜晚的陶溪川还是很漂亮的。

陶溪川

陶溪川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是枪指挥党!”

陶溪川

陶溪川

当年为了准备美国人的飞机入侵而在陶瓷厂区开挖的防空洞,如今成为了一道历史的风景线。

陶溪川

见证景德镇陶瓷近代史的,还有它们:

当年厂区里长长的运送陶瓷坯件到火窑的道路,通常为了量产,用的是那种小车在铁道上送货,现在虽然损毁,但是整体形状依然清晰可见,被转移到了陶溪川一个大型室内特色陶瓷市场的中心。

陶溪川

二车间成型厂房旧址,改厂房1989年引进9条链式作业流水线,车间工人共192人,主要生产圆盘类陶瓷件。曾生产“米卡莎”出口瓷和“国徽瓷”等高端产品。

陶溪川

厂房里的链式作业流水线,是当年的原件并非后期重新做出来展览的,旧时代印记十分鲜明的标牌上写着“庐山牌,国营江西景德镇宇宙瓷厂设计,江西都昌陶瓷机械厂制造”

陶溪川

在宇宙瓷厂的“历史见证馆”,我们看到了当年的,更为详尽的资料:

陶溪川

陶溪川

陶溪川

下图是一张颇有历史价值的职工工资表,时间为 1956年4月1日到4月15日这半个月。

作为技术人才的画瓷匠,每月工资已经到了220元,而其他的重复性工序,工资大约在120元。

这是一张颇有历史意义的工资单,1956年4月的建国瓷厂加工组工人们的半月工资单。

可以看到,作为技术工种的画瓷匠在1956年半月工资已经将近 25元,而其他工种只有10元左右。

陶溪川

陶溪川

陶溪川

陶溪川

陶溪川

陶溪川

陶溪川

当然,陶溪川在展现着陶瓷过去的同时,也不忘向我们展望着陶瓷工业的未来,一种和新兴技术结合,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的陶瓷发展。

在闲逛中,我们就偶遇了这家90后孩子们创办起来的3D陶瓷技术体验中心。

陶溪川

这里将目前正日渐技术成熟的3D打印,和传统陶瓷结合,直接一层层打印出来陶瓷坯件,从而免去了上文所提到的拉坯修足等工序。更重要的是,由于突破了旋转的限制,它可以打印出来任何形状,比如下图的棱角分明的形状。这在传统的旋转拉坯做法中是不可能的。

当然,3D打印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结构致密度差,良品率低,表面纹理需要额外步骤磨平后才能作画等等,这些都亟待这些创业的孩子们去解决。

陶溪川

陶溪川

用微电脑严格控温控压控水分的电子烤箱代替传统的火窑。

陶溪川

陶瓷,china,是华夏的文化传承;是中国的历史瑰宝;是世界的东方名片;更是现代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很高兴看到景德镇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历史变迁后,如今依然保持着对陶瓷的孜孜不倦。陶瓷不应该被当作历史文物看待,而应该被当作中国的文化符号而传扬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瓷都旅游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人才网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ZZZMX